党校教师:使命与责任
陈旭
作为一名承担研究生教学的老师,首先要正确认识我校的研究生教育。我认为它是完全不同于党校行政学院的主体班教学,研究生教育有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在职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这两类学生的背景、教学要求和教学重点都有差异,必须分类教学。我给研究生上课已经有十几年了,我明显感觉到,无论是在职研究生还是硕士研究生,他们的知识水平、实践经验、认知能力都一届比一届有提高。特别是硕士生,他们是参加全国统考进来的,他们在党校读书,会经常把党校老师与高校老师进行比较。因此,这就对我们上课的老师来讲,是一个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提高,才能站稳讲台。我深知,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要讲好一门课程,仅看一两本书远远不够,每一次备课,自己都要参考好几本书,查阅大量资料,从中去拓展自己的知识,丰富讲课内容。
研究生教育工作离不开研究生部的辛勤付出,我作为一名上课老师,非常理解也非常支持研究生部的工作,每学期都愉快接受研究生部的教学安排,及时和研究生部沟通交流和汇报相关工作。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我每一次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在研究生教学中,我都坚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没有缩减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记得去年硕士研究生经济学专业有一门课是数量经济学,只有一个学生上课,这门课是教学生掌握定量的研究方法,我认为这门课对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同样重要,于是,我让学生转告,欢迎其他同学来听课,很快又来了八个学生一起听课。我每次课都为他们准备九份材料,在课堂上大家相互交流讨论,我要求学生们用上课掌握的方法写定量文章,课程结束后,大家都感觉收获很大,有的学生写文章时遇到困难向我求助,我尽量抽出时间帮助他们。上学期末,有个学生告诉我,他写的两篇定量论文都发表出来了,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非常高兴,也有一点成就感,自己的付出能让学生在学术上进步,就是对我的最大回报。
在毕业论文指导上,每年的在职研究生论文指导中,分配给我的的学生人数都比较多,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我认真对待论文指导,一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另一方面重视过程管理,从开始指导时,就规划好每个阶段的时间节点和工作任务,通过短信、邮件和电话等方式,给学员发论文指导材料,定期提醒学员的毕业论文工作进度,检查大家的完成情况。学员的论文初稿发来后,认真阅读,仔细审查,详细提出修改意见,及时回复邮件,让学员反复多次修改,达到毕业论文质量要求后才签字通过,保证了所指导学员的毕业论文质量,使他们在最后的论文答辩中,成绩都普遍较好。对MPA专业硕士的指导工作同样如此,非常严格认真,值得欣慰的是,我指导的一个MPA硕士研究生,在今年刚毕业就直接考上了博士。
研究生教育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毕业论文答辩,我每年都会参加,提前仔细审阅拿到的论文,做好提问准备。每场答辩我都提前半个小时左右到答辩室,在答辩中,按照研究生部的要求认真执行,客观公正公平给予评价,认真对待每一个参加论文答辩的学员,积极和其他老师配合,圆满完成每一场论文答辩工作。
我深知教师代表着一个使命,也代表着一份责任。所以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关心他们的学业和成长。我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分亲疏,平时在路上、在食堂、在电梯里碰到学生,都会和他们聊几句,问一下学习和生活情况,包括他们的开题报告、论文发表、毕业论文选题、毕业去向等,对他们关心,给他们鼓励,使他们感受到党校老师的温暖,让学生对老师更加信任。我也带领其他老师指导的学生去基层调研,指导他们写论文,帮助修改论文并联系发表。我认为,这些事情都是一个老师应该做的。平时在路上,学生和我打招呼,心里就感到很温暖,也更增加了一份责任。
▲(作者系“5.12”汶川地震灾害应对研究与培训中心教授)
不忘初心成就党校教师梦
罗眉
为什么会成为党校教师?这源于我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也许是从小生长在教师家庭的缘故,“教师梦”根植于心。然而命运有时会阴差阳错,原本以为师范大学毕业,圆我"教师梦"顺理成章,可却因专业不对口被安排到教学管理岗位,与“教师梦”擦肩而过。是党校让我找到追梦的平台,是党校圆了我的“教师梦”。年,我的女儿才一岁,兼顾学习、工作和家庭,我选择攻读党校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读书期间,聆听老师的谆谆教导,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领略到党校名师的学养和风采。我很欣赏杨静光教授对“党校教师”的诠释:党校教师,立国家和社会之土,览时势的桑海之变,负党宗旨使命之托,追民族的复兴之梦,履党校的教师之职,理当循道而求精,守土而尽责。止于至善,这不正是自己执着追求的教育的最高境界吗?毕业后,我毅然放弃公务员进入教师队伍。在旁人质疑、惊讶的目光中,落地于党校这片沃土,生根发芽。
初为党校教师,我也曾迷茫、困惑过。人到中年,半路转型,一切从头开始。审视自身,没有显赫的学历背景,没有扎实的学术功底,离党校教师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但人生的高度,是由梦想和自信支撑起来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能一步步地走到今天,靠的就是一个“勤”字。当然,“后发也要高起点”,光苦干不行,方法和路径也很重要。教学、科研和决策咨询,是党校事业发展的“三驾马车”,也是考察一名党校教师合格与否的三项重要指标。年底,校院成立决策咨询部,积极开展新型智库建设探索。于是我选择以决策咨询作为夯实自身积累的突破口,来促成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实调研、会咨政,是我作为党校教师努力尝试迈出的第一步。年开始,我积极参与学校决策咨询课题研究。四年来,深入甘孜、阿坝、凉山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眉山、达州、乐山、成都、广元、沐川、泸州、自贡、南充、仁寿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完成了8项决策咨询课题,其中东明书记签批的有5项,新华社《瞭望研报》采纳1项,省政府政研室委托课题1项,南充高坪区委区政府采用1项。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主体班、研究生班的教学。
能有这样的收获,首先要感谢学校提供的发展平台,感谢领导们的支持和关心,感谢决策咨询部的指导和帮助,感谢一直推着我前行的团队伙伴们!做决策咨询,我感受最深的两点:
一是实地调研,把准问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深入调研所获得的真实情况是决策咨询建议的源头活水。不论时间多紧,不论条件多艰苦,课题组一定到最基层进行实地调研。
年去甘孜藏区调研,课题组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翻越海拔多米的雀儿山,一直深入到甘孜德格县最偏远的麦宿地区。在这个被称为“藏族传统手工艺之乡”的高寒高海拔地区,克服高原反应的种种不适,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取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四川藏区的治理、文化旅游的发展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启发了深层次的思考。形成的决策咨询建议《藏区基层维稳治理三大突出问题亟待解决》被中央党校评为“一等奖”;《关于用好藏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加快建设格萨尔国际文化旅游区,促进康北地区发展与稳定的建议》被中央党校评为“三等奖”。
二是团队合作,笃定前行
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这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合作决定了我们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如果搞科研较注重个人能力的话,那么决策咨询课题的运作则更依赖于团队的通力合作。年,由我牵头,组建了一个文化旅游研究团队,从最初的磨合到后来配合极默契,一路相携相扶,推动前行,实属不易!我们的团队在学校被称为“会咨政”的团队,是团队成就了现在的我。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就这样,执着地追梦,朝着认定的方向坚定地走着。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成就党校教师梦,我还需不断努力!
▲(作者系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身为党校人焉能不自豪
禹竹蕊
今年过年教研部聚餐,吴涛副主任问我,来党校后有没有觉得幸福感飙升?我想说,我,为身为教师而感到幸福;为身为省委党校教师而感到自豪。
幸福和自豪,首先来自于过往的点点滴滴。屈指一算,我到省委党校工作快两年了,回首过去的多个日日夜夜,我特别感恩学校在工作、生活中给予教师的各种关怀。从来省委党校报到的第一天起,我就感受到了校院领导的关心,李新校长的叮咛,郑勇秘书长的鼓励,至今言犹在耳。法学教研部在赵明主任的带领下,在胡滢老师的服务下,团结、奋进,是一个温暖的集体,和同事们在一起,谈笑风生、干劲十足。工会则是一个温馨的家,和校舞蹈队的姐妹们在一起,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组织的关爱,领导和同事们的包容、关心,让我收获了一份份感动,收获了一份份真诚。我岂会觉得不幸福?
幸福和自豪,也来自于工作的耳濡目染。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决策咨询,省委党校教师都声名远播,担得起智库专家的称号。能够在省委党校这个优秀的单位、集体和团队工作,能够和一班高尚、睿智的同事共事,是我的荣幸。党校是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的主阵地,主体班教学则是干部培训的重要抓手,而这一切,对于初到党校的我都是陌生的领域。幸而,学校主体班的课堂人才济济、群星荟萃。我参加了教务处举办的主体班教学专题培训活动,先后旁听了郭校长、裴校长、邓校长、杨静光教授、李翔宇教授、王凡教授、马锦燕教授的课,感受格局、感受视野、感受魅力,感悟良多。应该说,我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主体班的教学任务,正是得益于各位同仁、各位前辈的经验分享。叫我如何不幸福?
幸福和自豪,还来自于对党校发展的坚定信心。党中央对党校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对党校发展和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两年,在校党委班子坚强有力的带领下,省委党校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围绕省委和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展开教学、科研和决策咨询,成果丰硕。相信有党中央指引方向,有校党委的正确领导,有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省委党校的各项工作必定会更进一步,省委党校必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党校人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我焉能不自豪?
▲(作者系法学教研部副教授)
◇陈旭等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slingdong.com/lwck/37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