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咨询
主编(我的朋友圈经常分享职称、论文以及各省市相关政策及常识)
有关中医诊断学毕业论文散文写作,下面就会 中医诊断学毕业论文写作范文篇1: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和疗效
凡是在行经前后或在行经期间出现周期性腹痛、腰酸、下腹坠胀甚至出现病痛晕厥或其他不适并影响生活和工作的称为痛经[1].痛经是青春期的常见疾病,也是女性的多发病。在当下由于痛经发病率较高,引起人们的谨慎 在医学上痛经被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痛经是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痛经。原发性痛经较常见[5].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增加有关,同时也受精神、神经因素影响,思想焦虑、恐惧及生化代谢物质均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盆腔疼痛纤维[6-7].继发性痛经多数伴有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宫颈狭窄、子宫肌瘤(特别是黏膜下子宫肌瘤)或安放宫内节育器等。现报道如下。
1方法
此病的诊断主要是寻找原因,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发病年龄、疼痛开始及持续时间、疼痛的性质及程度、有无逐渐加重史,月经血流出情况,注意有无精神过度紧张、过度劳累和生活习惯改变等因素,并做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8].
痛经的疼痛感多从月经来潮后开始,也有出现在来潮前12h;痛经疼痛最剧烈出现在行经的第1天,一般持续2~3天后痛经的症状会有所缓解;疼痛的轻重程度也有所不同,严重患者呈痉挛性;疼痛的部位位于耻骨上,会向腰骶部和大腿内侧放射。严重疼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头晕、乏力、腹泻等症状出现,情况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甚至导致昏厥或虚脱。妇科检查无异常情况[9-11].
2临床特点
①原发性痛经在青少年期常见,多在初潮后6~12个月发病,无排卵性月经一般不发生痛经;②痛经多于月经第1~2天出现,常为下腹部阵发性绞痛,有时也放射至肛门、腰部及阴道,疼痛程度也多变异,可表现为轻微痉挛性疼痛,严重时患者不能忍受,在疼痛感剧烈时会有头昏出现、低血压、面色苍白及出冷汗,严重者甚至会昏厥[12]. 也有患者在经前l~2天即开始下腹部疼痛。月经来潮时加剧;膜样月经患者疼痛剧烈,一旦排出后疼痛迅速减轻;③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
2.1鉴别诊断
由于月经期盆腔充血,盆腔及其周围脏器原有的病变(如膀胱炎、结肠炎、阑尾炎等)症状加剧,易与痛经混淆,应注意鉴别。
2.3病因治疗
加强营养、增强体质、保持身心适当休息;宫颈狭窄者可行宫颈扩张术。
2.4中药治疗
以活血行气、散瘀止痛为原则,宜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3结果
古方记载,痛经的基本病机为淤结胞宫,经血流通受阻碍,以致不通则痛,故治疗应以通为主要治疗目的。
对于本病而言,中医疗法众多,临床具有较好的疗效,本病的病因繁多,病机较为复杂,有虚有实,虚有肝虚、胃虚、脾虚之分,亦有气虚血弱之分,实有寒凝、血瘀、气滞、湿阻之别,且常因实致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相互为患。在临床上应详查患者的病情,谨守病机,辩证论治,进一步提高疗效,缓解患者的疾病痛苦,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3].
4结论
原发性痛经有虚实之分,实者多由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温热蕴结,致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虚者多为肝肾亏损、气血虚弱致使精亏血少。冲任失养,不荣则通。痛经是以腹痛为主症,本病治疗主要以调理气血为主,具体实施时应标本兼治,通过缓急止痛以治标,平时辩证求因以治本。经前、经期冲任二脉气实血虚,易生阻滞,制宜理气活血、活血以行滞,经后血海暂虚,治宜益气养血以补虚。
痛经在当下生活中已经成为很多女性所面临的问题,在治疗的同时也要注重平时生活及饮食习惯,为身体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芳。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痛经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5(11):.
[2]曹惠英。综合治疗原发性痛经58例临床观察。光明中医,,(21):16-17.
[3]武步涛。自拟温经活血止痛方治疗痛经46例。中医研究,,19(1):4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学报,,4(2):70-72.
[5]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5:.
[6]欧阳惠卿。中医妇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6.
[7]齐津丽。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辽宁中医杂志,,33(3):.
中医诊断学毕业论文写作范文篇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临床路径探讨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既往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儿科最常见出血性疾病之一,发病率约(4~5)/10万[1].目前,现代医学对ITP研究较多,治疗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脾切除术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手段,但存在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弊端。多年来中医治疗ITP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中医临床报道多为自拟方、个案报道或临床经验总结,无法保证疗效重现性。因此建立统一的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设计合理有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成为治疗ITP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即是探讨ITP的中医临床路径,指导临床诊疗行为,降低住院总费用,减少平均住院天数,增加床位周转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提高临床疗效,为患儿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实现同病同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成医院儿科住院患儿共4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1~18岁。从年1月~年12月期间(路径实施后)住院并新诊断为ITP的23例患儿列为路径组,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1岁~18岁,均有皮肤出血点,血小板计数均小于×/L,其中6例伴鼻衄,3例伴牙龈出血,无颅内出血及内脏出血患儿。将从年1月~年12月期间(路径实施前)住院并新诊断为ITP的20例患儿列为非路径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1~18岁,均有皮肤出血点,血小板计数均小于×/L,其中5例伴鼻衄,2例伴牙龈出血,无颅内出血及内脏出血患儿。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及病例纳入标准
1.2.1诊断标准
符合IWG(InternationalWorkingGroup)年发布的关于成人及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共识[2]中新诊断ITP:外周血小板计数小于×/L;有或无皮肤黏膜出血症状;除外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确诊小于3个月。
1.2.2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符合血热妄行证、阴虚血热证,辨证依据:主症:皮疹鲜红或紫暗,齿衄,鼻衄;次症:发热或五心烦热,溺赤便秘,头晕目眩,可伴见畏寒、发热、咽痛等外感症状,舌红苔黄或舌干红,脉滑数或细数。
1.2.3病例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岁~18岁;确诊小于3月的初发或复发者;监护人知情同意。
1.2.4排除标准:⑴有凝血功能障碍和其他出血性疾病者;⑵有结核、肝炎、心肌炎等其他慢性疾病者或肝肾功能损伤者;⑶ITP伴肠穿孔、急性肾功能不全等重症病例;⑷根据研究者的判断,具有降低入组可能性或使入组复杂化的其他病变者;⑸已知对观察药物组成成分过敏者;⑹正在参加其他药物的临床试验者。
1.2.5退出路径标准
①违反合法性,即指病例选择违反了入组标准;②依从性差,不能按医嘱做检查和坚持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③临床观察中患儿病情发生变异,不适合此路径观察。
1.3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平均住院总费用、平均住院天数、中医证候疗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珋±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有显着统计学意义。
2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试行[3].将患儿的临床症状分为主症和次症,并按照症状的轻重程度划分为4级,分别计分为0、2、4、6分,其中0分表示无症状的患者。将患者的各项症状积分进行累加,得出临床疗效结果。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3结果
3.12组患儿平均住院总费用、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路径组平均住院总费用(.16±.35)元,明显低于非路径组的(.24±.25)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路径组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10.45±2.38)d,非路径组为(12.11±2.88)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中医诊断学毕业论文写作范文
中医诊断学毕业论文写作范文
3.22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组患儿治疗前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路径组总有效率为95.66%,非路径组总有效率为9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路径组总有效率高于非路径组(见表2).
4讨论
随着医学论文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于自身疾患认识增加,医疗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临床路径自上个世纪应运而生至今,在我国内地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证明了其自身优势。临床路径指针对某种特定疾病建立的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临床路径通过统一而规范的治疗方案及流程减少了因人为因素导致的医疗质量差异及医疗资源浪费,在保证医疗高质量的基础上,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住院总费用,从而合理利用医疗资源[4-5].
对于新诊断ITP治疗,糖皮质激素被推荐为一线药物,但长期使用存在一定副作用,并且在撤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情反复,有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ITP能显着改善出血症状,调节免疫功能,减少血小板抗体生成及血小板破坏,减少西药撤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减轻经济负担。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也较令人满意.
新诊断ITP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将保证患儿住院期间接受的治疗项目规范化、程序化、个体化,减少医疗随意性,防止过度医疗的发生。本研究表明,2组患儿治疗后病情均可得到有效控制。路径组患儿平均住院总费用明显低于非路径组,路径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非路径组,路径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上优于非路径组。本研究不足之处:由于客观原因样本量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结论准确性。
上述资料显示,新诊断ITP通过实行中医临床路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流程,具有可行性和使用价值。我们公众号提供论文代发服务有:职称论文发表、毕业论文发表、教育论文发表、医学论文发表、会计论文发表、工程论文发表、经济论文发表等代发论文服务,同时也可以免费向大家提供论文发表网可信度、论文发表期刊真伪识别等资讯
联系方式业务邮箱:
qq.北京专科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中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怎么样转载请注明:http://www.fslingdong.com/lwyq/38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