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届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涵盖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和艺术文献编译(音乐)共五个专业方向。每位学子都将三年的学习、专研或实地田野融汇成精华,等待将这份答卷交由音乐学系各专家导师审阅。
由于处于疫情期间,本次届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线下的形式,只保留答辩学生和导师在场,其余人员均不予进场的原则,以达到有效、完整且顺利的答辩流程。
现将7位答辩者论文摘要整理如下:
论文题目:《邹鲁留苏音乐创作的多维探析》
专业:音乐学
专业方向:中国音乐史
姓名:蒋译德
指导教师:包德述教授
论文摘要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社会初定,百废待兴。为发展我国的音乐事业,中央政府通过严格的政治审查与专业考试,以国家的力量选拔并派送了吴祖强、美丽其格等六位,到当时的苏联最高音乐学府-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研读本科、硕士学位,这是真正意义上新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的音乐人才。其中,邹鲁作为唯一从西南地区特招入学的留苏生,本身就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和较高的艺术修养。在留苏期间广泛学习西方作曲技法,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并在留苏学成之后回到巴蜀地区担任西南省艺专作曲教研组组长,为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科队伍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在其短暂的音乐艺术生涯中仍创作了一些优秀的作品,如钢琴奏鸣曲《青春之诗》、提琴重奏作品《弦乐四重奏》、交响曲作品《中国狂想曲》等,同时也培养了诸如李忠勇等一批优秀的音乐家,为四川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本文以邹鲁留苏期间音乐创作为研究内容,多维度、多视角探析了邹鲁留苏期间的音乐创作。
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缘起、意义、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留苏运动”的背景、留苏作曲家群体的选拔及邹鲁留苏前后的音乐活动。第二章从音乐体裁、音乐形态两个方面邹鲁留苏时期的音乐作品进行解读,阐述了其留苏音乐作品的特色并进行分析。第三章从真情与乡情、民族性和专业性、传统文化意蕴的表达三个方面阐述了邹鲁留苏的创作理念,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邹鲁留苏音乐创作的价值。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当时派遣留苏作曲家对中国音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思考。通过对邹鲁多视角、多维度的研究,补全当前建国初期留苏作曲家群体的相关研究内容。
论文题目:《全宋词中的古琴音乐研究》
专业:音乐学
专业方向:中国音乐史
姓名:邵蓓漪
指导教师:罗天全教授
论文摘要
宋代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转折点。统治者重文的经世理念让宋代的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科举制度的改革让士大夫阶层逐渐壮大并成为社会主流群体,雇佣关系的改变使士大夫接触到了社会各个阶层,这些制度的变革最终推动了宋代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同时,宋代也是我国古琴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隋唐时,古琴音乐在民族融合、外来乐器的冲击下成为非普世之艺术,宋代古琴音乐则重新获得了发展,一方面文人墨客独爱古琴,常寄身于古琴用以言志、言情、言哀;另一方面,各个阶层的桎梏被士大夫的结社行为和雇佣关系所打破,古琴也不再仅是“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而是深入到市民阶层中多元化地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宋代古琴音乐文化。
《全宋词》是现当代对宋词收录规模最大、内容最为翔实的宋词史料合辑,其收录的宋词几乎涵盖了两宋时期能够存世流传的所有宋代词作,其中诸多词作涉及到古琴音乐。宋代善琴者多为文人,善琴也能文善墨,文人士大夫将古琴纳入他们的政治理想,也将古琴写入他们的词作之中,古琴与诗词成为他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在词作中,既有文人们对古琴演奏场景的描述,又蕴含文人们的琴学美学思想,他们借琴喻景、言情,参禅悟道、修身养性。鉴于宋词与古琴的伴生关系,本文欲以《全宋词》中的古琴艺术为研究对象,在两万余首词作中筛选、归纳出与古琴相关的词作并进行分类,结合史料与现当代研究成果,对《全宋词》中记录的琴器、琴人与琴曲,古琴的演奏特色,古琴音乐典故,古琴音乐美学思想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从中窥探宋代古琴音乐繁盛之原因。通过对《全宋词》中古琴音乐的研究,管窥宋代古琴发展的特点,并试图对宋代古琴音乐的研究加以补充。
论文题目:《吕骥音乐思想研究》
专业:音乐学
专业方向:中国音乐史
姓名:李艺
指导教师:罗天全教授
论文摘要
吕骥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他一直致力于音乐创作、音乐理论与音乐教育等领域的进步与发展,推进了我国音乐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本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共五个部分组成。主要对吕骥的音乐创作思想、音乐理论思想以及音乐教育思想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探讨吕骥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围绕音乐创作思想,对吕骥的创作历程进行归纳梳理,对其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化的音乐形式和服务于群众的创作理念展开研究,并对音乐作品中集中体现的政治意图进行分析解读。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音乐理论思想,以战争年代、建国以后、改革开放以后三个历史阶段切入,对各个时期的理论观点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比较各个时期的音乐理论观点,窥探20世纪我国音乐理论的整体历史进程,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
第三章通过梳理音乐教育经历,研究其个人的教育理念,包括民族形式的教育观念、采取民间艺人进课堂教学的新形式以及多元化艺术实践活动的展开,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音乐人才。
第四章集中于吕骥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事业的建设所产生的影响与启示上,进行剖析解读,讨论并总结吕骥音乐生涯的理论特征及其对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论文题目:《“世纪末”非理性主义思潮对表现主义音乐的影响——以贝尔格歌剧《露露》为例》
专业:音乐学
专业方向:西方音乐史
姓名:侯欣雨
指导教师:杨晓琴教授
论文摘要
20世纪的音乐经历着剧烈变化,各种风格与流派接踵而至,形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表现主义音乐作为其中的一个流派,其产生除了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音乐本体变化之外,还深受19世纪末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从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知识界普遍滋生出对现实不满和反叛的情绪,在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上也走向极端。由多种哲学流派共同汇聚而成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则是对一时期欧洲思想情绪与观念最好的折射,其基本特征是蔑视传统理性的一切,强调主观的感受。这一哲学思潮的影响甚为广泛,从19世纪末开始逐渐从哲学领域扩大到文学和艺术领域,这一时期表现主义音乐与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相得益彰,作曲家们的思想观念和作曲技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也均蔑视传统的一切,强调主观感受和人的内心生活。可以说表现主义音乐就是非理性主义思潮在艺术领域中的最好的呈现。
本文从非理性主义这一历史哲学思潮的视角,通过对表现主义作曲家贝尔格成熟的十二音歌剧作品《露露》的脚本与音乐本体的分析,来论述该作品中的非理性主义特征,以及该特征下歌剧《露露》中蕴含的美学内涵。本文共分为绪论、三个章节及结语。第一章主要阐述了非理性主义的定义、背景及哲学观,讨论了非理性主义思潮下音乐从思想观念与音乐技法两个方面发生的转变,到表现主义作曲家手中变得更加明晰。第二章主要从内在表现与外在形式两方面集中分析了非理性主义特征在表现主义歌剧《露露》中的体现。在内在表现上主要分析了歌剧内容所表现的非理性的特征,而在外在形式上主要是对音乐结构特征的分析。第三章进一步探讨了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歌剧《露露》中所蕴含的美学内涵。
论文题目:《以传习为路径的四川扬琴“板-腔”再研究》
专业:音乐学
专业方向:民族音乐学
姓名:彭勇
指导教师:杨晓教授
论文摘要
本文聚焦四川扬琴大调音乐的基本板-腔,通过在深度田野的基础上,结合对于板腔体结构戏曲、曲艺音乐以及四川扬琴音乐已有研究的梳理与总结,试图建立一个对于四川扬琴板-腔音乐而言特殊的描写范式,并在此描写范式上对四川扬琴大调音乐各板-腔做一个全新、系统、全面的描写。
本研究以“体验与实践”为基础,是笔者两年多深度田野基础的总结和反思。田野结合理论、田野反思理论,才有了本文板-腔的可能性研究空间。而两年来,笔者由听曲至习曲再至演曲,从局外人逐渐演变为局内人,从无身体体验到获得“双重音乐能力”,使得笔者本文的再研究更像是局内与局外的一次次理论对话,并在不断的对话中得出开放性的结论。
本文从四个部分展开写作。第一章为“口传心授与身体实践:四川扬琴传曲笔记与问题意识”、第二章为“四川扬琴板-腔研究相关术语体系与描写范式”、第三章为“作为母体的慢一字板-腔——以《三击掌》、《华容道》为例的描写”、第四章为“变体与舵板——以《伯牙碎琴》、《三祭江》、《华容道》、《碧莲教子》为例的描写”。第一章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分别是王铁军四川扬琴传曲笔记与听曲、习曲、演曲与理论反思:多角度问题意识。前者的传曲笔记是后者问题意识由来的基础,从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四川扬琴板-腔的可能性研究空间,才有了本文以“板-腔”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选题。第二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写作,一是对四川扬琴板-腔研究相关术语体系的整理,二是对四川扬琴板-腔描写范式的建构。前者主要从戏曲、曲艺音乐板-腔研究相关术语体系和对四川扬琴音乐中“板-腔观”的理解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后者主要通过对于四川扬琴板-腔描写范式的基础、板-腔分类观、四川扬琴板-腔描写范式的建构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三章和第四章都是在第二章四川扬琴板-腔描写范式的基础上,展开对具体板-腔的描写。其中,第三章是对作为“母体”的慢一字板-腔展开深入的描写,第四章是对那些由慢一字变化而来的“变体”类板-腔和舵板类板-腔展开的深入描写。
论文题目:《川北薅草锣鼓传承人王绍兴研究》
专业:音乐学
专业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姓名:林梓乔
指导教师:甘绍成教授
论文摘要
流传于四川北部——川北薅草锣鼓,是在巴蜀地区浓厚的文化土壤中孕育的地方民间音乐,文化内涵丰厚,兼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川北薅草锣鼓流传于四川省广元市境内,尤以青川县王绍兴传承的“王氏”薅草锣鼓最具代表性。
本文以青川县板桥乡铁炉村的王绍兴为例对川北薅草锣鼓传承人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前人对传承人的研究成果,窥探其研究现状,并通过实地调查,与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交流,采用对话的方式寻求研究资料,阐述传承人的学艺经历,论述其表演程序及演唱特点,进而分析其传承曲目的音乐特点,最后总结出传承人在传承川北薅草锣鼓的过程中的所做出的贡献。
文章可分为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三部分。
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方法等内容。
其次为论文主体,即第一至第五章。
第一章,以传承人王绍兴的学艺经历为主线,通过传承人口述历史,将其学艺经历按时间顺序分为五个阶段,记述了他在不同发展时期与川北薅草锣鼓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二章,阐述了传承人王绍兴的表演程序特点,按表演内容可分为:起头、请神、正歌、耍歌、刹歌。笔者通过实地考察王绍兴的实践表演并与其他表演者的影像及文献资料相对比,发现其的表演程序更为具体,风格特点明显,区别于传统薅草锣鼓的表演程序。
第三章,论述了传承人王绍兴的演唱技艺,从其演唱方式、演唱方法、演唱技巧及方言声韵等方面,剖析他的演唱特点。
第四章,为传承人所传承的音乐分析,将其传承的川北薅草锣鼓曲谱分为两大类,即演唱歌曲与伴奏锣鼓牌子,并列举谱例分析音乐特点。
第五章,对传承人王绍兴在川北薅草锣鼓传承事业中的继承、创新和贡献几个方面进行讨论,通过采访与他传承相关的群体,客观地总结他在传承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与创新。
最后,论文的结论部分,系统论述全文的要点,总结王绍兴成为一个优秀民歌传承人的主要因素,得出传承人与川北民歌、民俗文化相辅相成这一结论。
论文题目:《20世纪的中国音乐创作-阿炳的音乐与意义翻译实践报告》
专业:音乐学
专业方向:艺术文献编译(音乐)
姓名:曾骄
指导教师:郑玉章教授
论文摘要
《20世纪的中国音乐创作--阿炳的音乐与意义》一书是出自英国民族音乐学家JonathanStock博士(中文名:施祥生)之手。全书正文共分为6个节,从阿炳的个人传记着手,通过田野考察等研究方法全面展现了民间音乐家阿的个人生活史和音乐史,从个体研究衍生至对20世纪中国音乐的思考。这种法在中国民族音乐学中并不常见。笔者将以翻译实践报告的形式结合著作内容及读后自身感受,并始终坚持以目的论为翻译原则对此书展开翻译以及分析。翻译报告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分别是翻译项目的概述、基础、理论依据、过程方法和最后所取得的翻译成果。翻译报告中将会列举具体的翻译实例来阐述笔的翻译思路。
在此预祝各位同学答辩顺利~
相信每一份种下的果实都会在该成熟那天回报你们~
愿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总策划:杨晓琴
图文编辑:李帅
审稿:杨晓琴格桑梅朵
图文来源:届音乐学系硕士毕业生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出品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yelunwena.com/lwyq/39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