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_论文题目 >> 论文要求 >> 正文 >> 正文

全国首个师范院校新闻学专业本科班追忆下

来源:毕业论文_论文题目 时间:2020-10-13
全国首个师范院校新闻学专业本科班追忆——写在天津师大80新闻班入学40周年天津师范大学孙瑞祥

(下篇)

天津师大“新闻园”

中文系门前,

四、年轻人可以有的经历

80新闻班毕业30周年时制作了一本纪念文集,里面有一句同学们给我的点评:

亦师亦友不很难,若因年龄相仿"被亦师亦友"有多难只有自己知道,都怪自己年轻还早上大学早做教师啊!啥也不说了,多喝两杯吧孙老师!

王宏比我大一岁

她们都比我小

同学们缘何会有这番议论,从下面这段"徐魏大战"故事中可见端倪,文中既呈现了大学生的血气方刚,也记录了我作为年轻班主任的"尴尬"场面。刘凯回忆:

30年前,记忆早已碎片化了,同学相聚谈论的多为美好、有趣、记忆深刻的段子,而对那些不愉快的"恩怨情仇"近乎已经忘却干净。

也的确如此,只因撰写毕业30年回忆文章,才想起翻阅尘封已久的日记。期间一篇《徐魏大战》颇有几分故事,作为旁观如实记录了当时的硝烟。

那是年1月3日的晚上,今天电视转播足球比赛。而班里许多同学都在复习功课,生活委员小魏按同学的意愿将教室里的电视关机,并且将放电视机的木盒子上锁,然后上三楼大教室看球去了。

随后,徐效来到班里,见电视上锁,便上楼找小魏要钥匙。小魏告之,政教系没电,阅览室挤满了人,同学们只能在教室看书。

徐效说:你给不给?

小魏说:不给!

徐效怒目,翘起大拇哥道:不给好,走,跟我出去!

下了楼,卢斌跟了来。三人来到系门口。徐效揪住小魏脖领说:走,跟我到后边去。边说边用手指戳小魏耳根两下。

小魏手贴裤线,站立不动。一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凛然正气。小魏说:记着,我这可是为班集体,你打我了两下!

这时,住在三楼的王宏闻听吵闹赶了下来。打这路过的中国文学史吴新生老师也过来了。在他们的劝阻下,把徐效推回班里。

九点半,小魏回宿舍,他让小乔、晓航看他脖子。两人都惊异地说:肿了!当他们知道是被徐效打的,十分诧异。

晚上十点,我从外边回来,见小魏脖子贴满膏药。问他怎么了,原以为他扭了脖子。

"挨打了,小魏挨打了!"说罢,小魏和衣滚躺在床上不起。

第二天一早,小魏一直躺在床上。许春给他打来早点,他也没吃。两节课后,徐效、卢斌来了,他们抽着烟,徐效斜躺在小魏对面的床上说:小魏,你不就是想叫系里处理吗,我徐效就爱破罐子破摔!

小魏依旧躺在床上,闭着眼说:我是为班集体服务,一百多斤给你啦!

徐效说话口气很硬,卢斌偶尔劝解几句。小魏还是躺在床上不说话。

吃完午饭,我们回来时宿舍烟气弥漫,地上丢着许多烟蒂。这时有人敲门,随后进来两人。头一个一米八的个子,长得一副义气的脸。另一个矮小,戴个鸭舌帽,两只小眼睛不停转动,令人感到恐惧。

大个问:魏,怎么了?病啦?

听口气,感知他们是闻风而来的。

"打的!"小魏含冤地说道:"小魏叫人打啦!"

"哪的?"鸭舌帽问。

"我们班的。"

"谁呀,你把他叫来!"

"别,别。现在我把这事告我们孙老师了,先官办,非来个处分不行。系里不行,院里!"

随后,小魏将事情原委叙述一遍,说到徐效上午课间特意来宿舍用话来"拍"他时,小魏两个朋友显然气愤起来。大个说:从万德庄到十八所,哪个不知道我?

鸭舌帽也高声说:把他叫来,看看嘛模样的!

小魏赶忙往下压:先等等,官办不了再私办。

鸭舌帽又说:你们不就这一条路吗,等多会把小子刨了。

这时,班主任孙老师来了。孙老师问:吃了吗?

小魏说:没有,头特晕,吃不下去。那不,许春早晨买的现在还没吃。稍作停顿,他接着说道:孙老师,刚才徐效又来了。上来就拍我,他问我,"小魏,你叠吗?"孙老师,我不懂嘛叫叠。咱是老实孩子,不招谁,不惹谁。他打了我,如果今天道个歉也就完了。好家伙,他跟我说,"我这人就爱破罐子破摔"。他明显是对我的人身威胁。这不,我表哥找我去滑冰,冰鞋都带来了。我这也去不成了。

孙老师尴尬地坐了会儿,起身走了。

下午班长沈志强来了,传达班主任孙老师的旨意:最好在班里解决。小魏一听,从床上跳到地上,涨红着脸叫到:不是系里解决不了吗,明天我给我爸打电话,找院里。我小魏也不是好惹的。

对!告院里去。这还了得,以后干部还怎么为班里工作。在一旁的小乔也跟着提高了声调。

沈志强示意小乔别说话,他接着说,孙老师找我去了,他问我是什么态度。小魏这是为班里,我当然得替你说话啦。孙老师说,现在你有你的理,他有他的理。他还把过去的事提起来了。

小魏说:过去我们不错,至少我这么认为。现在就事论事,即便我没理,当时他打我,系里有规定,动手就处分。何况我是为班里呢?照这样以后谁还能工作!

沈志强笑容灿烂,语气和缓:我也是这个意思,就事论事!要提以前,小魏是班干部,一扯得一大片。

小魏说:沈志强,孙老师不是有些话不好跟我说吗。这样,你给他带个话,这事不解决,我姓魏的没完。

晚上,孙老师又来了。他忧心忡忡,刚接班主任不久遇到这棘手的事,使他左右为难。小魏坚持由系里解决,让他感到脸面无光,工作承受到压力。

小魏对孙老师说:孙老师,这不是我给你出难题,是徐效他给你出难题。至今,他不承认错误,我这没完!

孙老师说:吃饭了吗?不管怎么样得先吃饭。

小乔说:我们按着小魏头才让他吃了。

孙老师眯着眼睛,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眼镜说:你还立一功呀。

故事进入第三天。上午,孙老师告诉小魏,他要再和徐效谈一次,如果他还不服软,就由小魏自己处理。小魏给限定的时间是当天下午两点。如果没有结果,便叫他爸过来。

下午两点,孙老师没有来,小魏下楼给他爸打电话。两点半小魏回来,他说他爸一听就急了:谁?哪来的野小子?

整过一个小时,一辆灰色"上海"桥车驶入学校大院,停在中文系门前,从里面下来一位老人,个头不高,头是圆的,身子又是圆的。从形体、相貌很容易判定,他就是魏耀时的父亲。

四点多钟,小车开走了。等小魏回来,他介绍了当时的情景。他说,他父亲先找到孙老师,孙老师又带他到系里找到书记王英博老师。

他父亲对王老师说:我个人意见还是批评教育,对同学还是要爱护的。

王英博说,小魏这一年来,无论从学习上,思想上进步都很大。小魏敢于坚持原则。当然,您的意见我们是可以考虑的,不过,我们系里有规定,打人就给处分。小魏这是为了班里。

系领导的话十分受听,令小魏高兴!

徐魏大战,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日记原文的最后一句话: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不过,翻越多遍也没有再找到完整记述这一故事的章节。

硝烟散尽,徐魏言和。好像没有多久两人就相安无事了,具体和解细节不得而知。而今,30多年过去了。"80新闻班"弃文从商的也只此二人,现在均为商贾富豪,业界精英。

化干戈为玉帛!值此毕业30年,再来回味"徐魏大战",必将成为"80新闻班"的一段佳话。

刘凯的日记刻画细腻,惟妙惟肖,我的"生动形象"也跃然纸上。此类"徐魏大战"经典案例,想必不少在校大学生也有体验,青春期就是这样任性。经历此事,作为年轻班主任的我也好像成熟了许多。

刘凯讲故事

孙瑞祥与魏耀时

五、得天独厚的"小灶"供应

80新闻班入学时的办学条件极其简陋,没有系统的教学方案,没有像样的专业教材,没有固定的教室,也没有实验室和阅览室。

特别是专业教师奇缺,当时组成新闻班专业教师队伍的成员包括:赵传蕙、洪敏生(新华社天津分社调入)、马艺、刘卫东、刘鹤文、孙瑞祥,还有摄影实验室宋世佶,资料室郭泽芬和李云生。为强化师资力量,系里安排马艺、刘卫东、刘鹤文等先后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等单位进修,并负责在京外聘教师联络工作。当时摄影暗房建设刚刚启动,宋世佶老师还专程到广州珠江照相机厂订购器材,并用一个半月时间在那里学习照相机修理。

水上公园,(马艺的女儿,宋世佶的儿子)

再相逢,原位置,原姿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助教进修班开学典礼(后右3许椿),

我接手班主任不久,中文系举办了一次"新闻班开创新局面誓师大会",系领导张学海、王英博等老师到会。赵传蕙老师发表主旨讲话,班长沈志强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会议决定要编写教材、创办刊物,大干一场。会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发展规划,重新调整了班干部,成立了书法、英语、经济等学习兴趣小组,课余文化生活越发活跃。

许椿回忆:

这是一群怀揣新闻梦想的年轻的专业教师队伍;这是一群充满期待、踌躇满志的恢复新闻招生后的首届新闻学子。大家迎难而上,敢想敢干。应了当年那句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中文系领导与新闻教研室老师们

同学们与老师交流

首届80新闻班具有示范意义,关乎天津师大新闻专业的未来。当时主持新闻班日常工作的赵传蕙老师对新闻班的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记得年9月15日赵老师生病在家休息,我去探望。谈到新闻班发展规划,他说,这个班要办成适应广泛的特点,将来新闻、出版、宣传、秘书等工作都能适应,这样分配的面也就广了,要考虑为县、区级宣传部门培养人才。他的这一办学思路在当时是比较超前的。

赵老师为办好新闻班废寝忘食,他利用天津区位优势,使出浑身解数,运用超强的公关能力,奔走于京津各高校、研究所、媒体之间,广揽名师,遂使80新闻班得到了当时最接近前沿的新闻理论与实践教育。石坚老师专题报告,张之老师主讲播音,杨伟光老师主讲广播电视,温超藩老师主讲新闻理论,张虎刚老师主讲中国新闻史,郭长久老师主讲报纸编辑……"开小灶"的教育模式这在当时实属难得,今天看来确是很有眼光的一步棋。

石坚老师是名誉班主任,多次来班里授课

赵传蕙与中宣部新闻局洪一龙同志

《报告文学》创办人、主编黄钢先生与师生座谈

赵传蕙老师回忆:

关于电视机、报纸,这是咱新闻班的传统,我61年入学时,国家刚刚度过困难时期,天津电视台还送来了一台大屏幕黑白电视机(当时无彩电)。80级入学前已做好了预算并打了报告,大屏幕彩电(不是黑白的)一台、珠江相机两人一部,用两间大教室改造成摄影暗房。

他们入学后不久,彩色电视机就到了。当时杨世珍校长是设备处处长,全力支持。彩电曾引起过中文学生不满,后来,当有重要球赛的时候,咱们学生就把电视架抬到楼道里大家一起看。我又请石坚、李夫两位老同志支持,每天给每两个学生一份天津日报、今晚报。日报每天清晨直接从印刷厂领取。评报活动一直坚持得很好。

看看当年课程表上的任课教师名单吧,那一个个、一行行"星级人物",那是为你们聘请来的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人民日报、中宣部新闻局的大批专家,还有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电视台、天津电台经验丰富的优秀记者、编辑,他们定期来校授课,开设讲座,为大家打下了坚实的新闻理论与实践基础。

参加工作之初,我本人几乎全程参与了北京外聘教师联络接待与助教工作,包括联系交通工具、接送站、安排食宿、组织教学等。记得我第一个接待的北京外聘教师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张黎女士(传播学),我还专程到北京她的家中与她接洽讲学事宜。我在工作之初两、三年间陆续接待过的北京教师还有:明安香(美国新闻写作演变与流派)、陈祖声(中国新闻史)、张宗厚(新闻与法)、王武录(新闻通讯)、苑子熙(广播电视)、张舒(录音报道的采写制作)等。这些老师大都是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中青年学者,具有丰富的新闻理论与实践经验。这样的师资阵容,在当时算是"高大上"了,同学们自然受益匪浅。

新闻专业三位老师与中国社科院新闻所陈祖声老师(右2)

年11月,我在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举办的"中国新闻学百年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言,回顾了天津师大与新闻所的交往历史(见"小视角大格局:见证中国新闻传播教育40年",载《新闻与传播研究》(增刊),年12月出版)。

我回顾了天津师大与新闻所的交往历史

在外聘教师中有一位特殊人物徐玫女士,天津日报资深编辑,讲授外国新闻史,是王鸿南同学的母亲。妈妈在上面讲课,女儿在下面听课,相映成趣。

90高龄的徐玫女士近照

那时我刚刚入职,还没有资格给80新闻班讲授完整的专业课程,只是做助教和毕业论文导师。当时缺乏专业教材,有同学通过各种途径借阅人大新闻系的课程笔记,然后一字一句抄下来。有同学趁着人大新闻系学生来天津日报实习的机会,跑到人家宿舍里说好话抄笔记,精神可嘉。我把自己上学时收集的资料整理出来放在班里与同学们分享,把报纸出版流程画成示意图给同学们讲解。我还利用人脉关系,四处找寻新闻业务资料,多次从北京带回《中国财贸报通讯》、《国际新闻界》等刊物供同学们传阅。

这是孙瑞祥当年的笔迹

这是孙瑞祥当年的笔迹

当时国际上有几件大事发生,包括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去世、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等,美国之音都进行了直播报道。为了让同学们感受新闻的魅力,扩展国际视野,我请外语系朋友把美国之音直播报道录制下来,当天带到班上让同学们收听。一些同学不知何处得来,感觉非常新鲜,既了解了国际热点,也训练了英语听力,外专业同学也纷纷跑来收听。

孙瑞祥在授课

在此补充一句。天津师大新闻学专业的国际交流历史较久。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一行12人,在院长带领下专程来我校访问交流,赵传蕙老师参与接待并向他们介绍了我校新闻专业情况。美国同行此行也访问了人大新闻系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来访者中有多人从事广播电视实务与教育研究,他们认为十年内广电将替代报纸。我们虽然不敢苟同,但当年我们正在为天津广电局招收20名委培生,这也算是在时间上的一个巧合吧。

年5月,我院与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组织中美大学生“跨文化交流”实践教学合作项目

得天独厚的"小灶"供应,一方面体现在外聘专家授课,注重基础与前沿理论教育,另一方面体现在积极走出校门,大力开展社会实践。80新闻班实践教学丰富多彩,见习、实习、实验、实训一个环节都不少。大三开设新闻摄影课,学校配备了当时最好的国产单反相机——珠江-S型,两个人一台。一个学年的摄影课程,同学们拍摄少则20个胶卷,多则近个胶卷。有同学拍摄量太大,自己跑到河北保定化工部胶片厂购买大盘胶片,回来自己缠卷。我们把全班同学拉到蓟县盘山进行野外拍摄实践,一个星期吃住在农家,跋涉在溪流山野之间,同学们乐不可支。

学院博物馆陈列当年使用的照相机

日常练笔是80新闻班业余时间的必修课。为了提高稿件采用率,不少同学每写一篇消息都要同时写出十条甚至二十条不同内容、风格、结构的导语,一起放在信封里寄出去,有同学大一第二学期就在天津日报头版发稿了。四年间,除集中在媒体实习外,同学们在光明日报、羊城晚报、北京晚报等十五种报刊上发表过各类稿件,四年累计全班发稿最多的达到了多篇(幅)。

石坚先生手书

赵传蕙老师到府上拜访,石坚先生当场手书“全优答卷”

毕业实习是我们的一场重头大戏,有声有色,可圈可点。实习从年9月开始到年1月结束,历时天。足迹遍及天津全境以及河北省承德地区八县一市,采访总行程近四万公里,大约等于绕行地球一周。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全班41名同学采写刊发了多篇稿件(不包括编稿),总计82万字。累计采访人数近万人,形成万字采访笔记。在天津日报年评选出的"天津市十大新闻"中,有五条出自同学们的手笔;"天津市十大新闻人物"中有两位为同学们所采写。

天津市委第一书记张再旺同志为实习成果展览题写展名

新闻单位领导参观实习成果展览(右1石坚)

年3月开学不久,我们成功举办了实习成果展览。时任天津市委第一书记张再旺同志听取赵传蕙老师汇报后,欣然为实习成果展览题写展名。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天津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新闻专业班名誉主任石坚同志题词"全优答卷",并撰写了"祝贺与希望——代前言"。文中提到:"不是有些同志对师范大学举办新闻专业持怀疑态度吗?最好请他们看看这次展览的成果吧。"可想而知,80新闻班的骄人成绩赢得新闻单位和党政机构高度评价,毕业分配一抢而光。

补充一句后话(详细介绍另文叙述)。诸位可能想不到,历史上天津师大新闻专业曾创建过一家新闻社——求实新闻社,应该是国内最早和唯一的由新闻专业师生组成的大学通讯社。通讯社创办手续正规完备,有中宣部新闻局的批复文件,有天津市公安局批准后刻制的公章。

来宾签到

来宾签到

年3月22日求实新闻社正式成立,天津日报当天在头版刊发消息:

天津师大建立求实新闻社

本报讯 一个由新闻专业师生组成的新闻通讯社——求实新闻社,今天在天津师范大学成立。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天津市记协名誉主席石坚任名誉社长。求实新闻社是以新闻专业师生为主的新闻社,旨在为新闻专业学生进行经常性的专业实习提供条件,使学生经常不断地走向社会,面向改革,理论联系实际,在新闻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求实新闻社将立足天津,面向全国,报道天津市的建设及人民生活,传播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

六、第一次带队赴承德实习

前文介绍,80新闻班毕业实习足迹遍及天津全境以及河北省承德地区八县一市。承德群众报社(今承德日报社)实习组由我率队,这是我的第一次带队实习经历,而且是外地,还是一个条件相对艰苦的去处,所以记忆犹新。小组成员有王宏、刘宪明、嵇一新、冯振山、张宝利、董鹏、张淑梅、张合琴、王蓓、高桂臣,四女六男十名同学,我是带队老师,王宏是组长。我们年9月8日赴承,在承德群众报社大楼里同吃同住四个月,采写编发了大量新闻稿件,获得报社和承德地委领导的高度赞扬,地委领导点名要我们的同学到地委宣传部协助工作。

避暑山庄门前合影,

承德之行,故事多多。记得我和冯振山、嵇一新、张合琴在记者牛树田带领下,到围场坝上草原采访劳动模范、畜牧工程师白慕李。在那里我学会了骑马,学会了卷烟叶。我还到过以人民英雄董存瑞命名的河北省隆化存瑞中学采访,稿件发表在承德群众报上。在承德的日子里,我向王蓓学习集邮,一起上街买集邮册;女生们带来了京剧磁带,我一有空儿就过去听戏,集邮和京剧爱好一直保持至今。每到休息日,我们一起到报社食堂帮厨,和大厨孙瑞成混得很熟。有一次我们要求改善伙食包饺子,我们可劲往里装肉馅,结果煮成了一锅片儿汤,只好自食其果,今天回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报社大厨孙瑞成(后左2)

高桂臣回忆:

年9月,由孙瑞祥老师带队,班长王宏、班里的老大刘宪明、张宝利、稽一新、董鹏、冯振山,还有张淑梅、王蓓、张合勤和我一共11个人,被派到《承德群众报》去参加毕业前的实习。记忆中,刚到承德我们就抑制不住对避暑山庄这个皇家园林的向往,集体游览避暑山庄。因为那个年代出门旅游的人还很少,而当地人每天守着避暑山庄早已没有了新鲜感,只有我们这些从城市里来的学生对避暑山庄充满了新鲜和好奇,10万平米的避暑山庄围墙也只有我们这一行11个人,不辞辛苦地绕着围墙转圈。

然而与这一刻的美好、悠闲和惬意形成反差的是我们在报社里单调的三餐饮食,因为报社的老师们大多都回家吃饭,特别是到了晚上,我们这11个人就是报社食堂的主要食客。印象最深的就是食堂里顿顿不变的,透着一面金黄脆咖的玉米饼和咸菜。通往避暑山庄那条街的二仙居的锅贴是我们改善生活常去的地方。

在承德我们还游览了外八庙、棒槌山和双塔山,承德的平泉县、隆化县、丰宁县和围场县都曾留下我们青春的汗水和足迹。在董存瑞的故乡我们看到过红果丰收的景象,在丰宁坝上草原我们曾冒着冬季刮在脸上如刀割般感觉的凛冽的寒风,深入到企业和基层采访,晚上就住在用火墙取暖的招待所。

实习小组成员在避暑山庄城墙上散步

承德聚餐

承德聚餐

刘宪明回忆:

年底的一天傍晚,一辆大轿车停在天津东站前。车内,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80级新闻班从河北省《承德群众报》实习归来的多名大学生与前来迎接的同班同学相聚了。我是从承德实习4个月后返津的,与前来迎接的同学相逢。一会车开了,驶向天津师范学院北院六里台校区。车上,在本市实习的同学向承德实习带队的辅导员孙瑞祥问:"承德净是山吧,山里嘛样的?"辅导员对我说,那边有句话怎么说的?我随口说道:"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哈,哈,车上有些同学笑了。车到学校,天已经黑了,错过学校食堂开饭时间,学校老师和在市里实习的同班同学想得很周到,在教室里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全班同学聚会就餐,为我们接风洗尘。

承德实习组部分成员再聚首,

承德实习不仅同学们大有收获,我也从中受益匪浅。我后来任职《经济消息报》天津记者站站长,并获得省级好新闻一等奖,该报就是从承德群众报社诞生并走向全国的。

孙瑞祥记者证、采访证

孙瑞祥获得省级好新闻一等奖

七、新闻园与奖学金的设立

铭记感恩是80新闻班的美德。作为天津师大新闻学专业恢复招生后的首批毕业生,他们离开母校时间越长思念越深,合计着一定要为母校做些什么。

天津师大“新闻园”

在天津师大西青新校区有一块非常抢眼的地方,草木青翠,绿荫环绕。这里矗立着两座雕像、两块纪念碑、两株银杏树,这就是80新闻班联合82新闻班、84新闻班(当时是隔年招生,我们自已称之为“老三届”)在建校50周年()和80新闻班毕业15周年()之际集体捐建的。

石坚同志出席“新闻园”揭幕剪彩仪式

校友与学院领导共同揭幕

校友与学院领导共同揭幕

校友与学院领导共同揭幕

园中两座雕像,一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杰出报人梁启超,另一位是现代杰出新闻工作者范长江。一块纪念碑上镌刻着"新闻园"三个大字,另一块正面镌刻着"全优答卷"四个大字,那是新闻界前辈石坚先生当年对80新闻班的褒扬与激励;背面镌刻着李永君同学的遗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0新闻班同学与老师合影

园中栽种的两株"公孙树",是80新闻班年毕业30周年时集体捐植的,并题记"贺冀母校昌明学子芊芃",这是老校友对母校和新一代传媒学子的殷殷期盼,天津电视台报道了此次捐植纪念树活动。每年新生入学,"新闻园"就成为新闻教育的特别课堂,同学们从这里认识了梁启超、认识了范长江,也认识了80新闻班这个超有爱心的班集体。

返校聚会,计划植树

同学们亲手栽种“公孙树”

天津电视台专题报道植树活动

附"捐纪念树建纪念碑说明":

银杏栽植廿年以上方能结果,四十年后方能盛产,所以其又名"公孙树",寓意"公种而孙得食"。80新闻班选此树种,更贴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含蕴。

植树同时树碑。碑文正面"全优答卷"系天津新闻界老前辈石坚老主任为80新闻班毕业实习所题,此四字是对该班能力素质的高度评价,能够唤起同学对大学时光的美好记忆,同时亦将这种美好雕刻进时光之中。此外,也希望"全优答卷"成为学院、学子们座右铭。

旁注"80新闻班毕业30周年植公孙树两株,贺冀母校昌明学子芊芃",是对母校盛美永昌、学子如银杏一般枝繁叶茂、蓬勃向上的诚挚祝愿。

石碑后面刻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李永君书",是对逝去同学的一种怀念,亦象征80新闻班是一个永远走不散的团体。

捐植纪念树仪式

捐植纪念树仪式

难忘记忆

难忘记忆

年,在80新闻班毕业20周年之际,魏耀时与许椿等同学首倡以集体名义设立"80新闻班奖学金",得到了全班同学的积极响应。自年至今,这份充满希望与传承的奖学金已经伴随新闻传播学院的学子们走过了16个年头,受资助学生接近名。年,留校任教的许椿老师在讲课时突发脑干出血因公殉职,全班同学为纪念许椿,遂将奖学金更名为"80新闻班·许椿奖学金"。每年的奖学金颁发仪式成为同学们期待的时刻,老校友与在校师生欢聚一堂,回忆过往,畅叙人生,共同浇灌象征传承的"公孙树"。

80新闻班·许椿奖学金颁奖大会,

80新闻班·许椿奖学金颁奖大会,

80新闻班·许椿奖学金颁奖仪式,

80新闻班·许椿奖学金颁奖仪式,

80新闻班·许椿奖学金颁奖仪式,

校友与师生共同浇灌“公孙树”

其实,铭记感恩的又何止80新闻班,天津师大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的学生们都在以各种形式报答母校培育之恩。84新闻班张琦与全班同学,于年创立了"天津师大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基金",每年为新闻传播学院师生颁发奖学金、奖教金。

天津师大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基金颁奖仪式(右1张琦),

与获奖师生代表合影,

天津师大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基金颁奖仪式,

天津师大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基金颁奖仪式,

85新闻班全体同学在一块被称作"世界瑰宝"的古岩石上刻写下他们的祝福赠送母校。82新闻班毕业生旅德华侨刘贵江,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古董级摄影器材全部捐赠给母校。年代毕业的老一辈新闻学子,把自己当年上学时的课堂笔记等宝贵资料捐赠给母校。旅居海外的赵传蕙教授,将自己珍藏的图书及档案资料共计册(件)全部捐献给母校。……

85新闻班纪念石赠送仪式

85新闻班同学与老师合影

刘贵江捐赠摄影器材仪式,

刘贵江捐赠摄影器材仪式,

说到感恩和期待,莫过于引用赵传蕙老师年的两次演讲(节选)。

之一: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壮丽年华

转瞬之间,新闻专业80级同学已经毕业30年周年了。34年前,你们怀着对未来的理想与憧憬,迈进师大新闻的大门,你们的青春年华,是在师大新闻专业度过的。瑞祥院长、振中给远在布鲁塞尔的我发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yelunwena.com/lwyq/39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