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治疗最好的药 http://m.39.net/pf/a_4779930.html作者简况:朱旭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年被选为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百人工程研究人员。鉴于“问题”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人的思维从问题开始,人类遇到问题(Problem),并希望能够解决,通过提出研究问题(Question),从而推动人类去思索问题的答案,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同时,“问题”被认为是跨学科研究的起点。“跨学科研究的起点,就是要搞清和解决人文社会科学是以学科的研究还是以问题的研究为起点。”[1]在学位论文开题和答辩中,学生常常搞不清楚“问题”是什么,在“问题提出”部分居然没有“问题”,“研究问题”与“问题提出”之间也不知道是什么关系,存在着“无问题意识”、“问题不知道如何表达”、“问题含义不清”等严重“问题”。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去探讨“问题”,需要对“问题”本身进行研究。一、学位论文中“问题”(P-Q)的内涵1.中文语境中“问题”的含糊性直接导致了学术论文的“问题”的不确定性在讨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对汉语语境中“问题”的内涵进行解释。在中文语境中,“问题”在古代汉语里是没有的,它是一个现代词,是指①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②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③关键,重要之点;④事故或麻烦[2]。受汉语解释的影响,研究中基本上以此解释来建构问题的。我们以几篇学术论文作为例子来说明。[例一]在《论教学论基本问题》一文中[3],作者“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基本问题由‘基本’与‘问题’构成。‘基本’主要有‘根本的’与‘主要的’两义。‘问题’有多义,但从学术研究的层面上看,主要指‘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这个例子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的释义进行了直接引用。我们可以称之为“问题”的“矛盾说”、“疑难说”。[例二]“教育科研要以问题为导向。大学学者可以以学科为导向,但对于教育科研活动整体而言,要从一个个体变成整个科研组织的活动,变成国家活动,甚至国际化的活动,就一定是问题导向。问题把我们凝结在一起。提高质量、促进公平,这是国际上大家都避免不了的问题,所以大家互相学习。这不是个人问题。正因为有这些问题存在,国家、社会才花很多投入来解决这些问题。”[4]这里的“问题”是指什么“问题”?显然是指“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我们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词典》中“关键、重要之点”的解释中的“问题”“要点说”、“关键说”。[例三]“对于跨学科研究,我们应当厘清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是跨学科研究的起点问题。即,究竟是以学科的研究为起点还是以问题的研究为起点?学科不断朝着深化和细化的方向发展,其系统性和稳定性越来越强,而问题的研究则是按照社会现实的要求设定,以问题本身的需要来组织不同学科的学者开展研究,具有极为广泛的学科的综合性。强调跨学科研究,就是要强调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问题研究是社会的需要,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和价值所在。第二是跨学科研究的过程形式问题。……第三是研究者的个人禀赋问题……”[5]这段话中的“问题”没有办法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对号入座。看来,在学术界,对“问题”的使用就对象上不尽一致。上述三篇论文中的“问题”所包含的意思各不相同,这表明了“问题”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不明确性。这也源于《现代汉语词典》对“问题”的四种解释的模糊性,也导致了人们使用“问题”时无法让我们明确“问题”的实质,相反让我们在理解时很容易混淆,这四种解释相互之间没有逻辑关系,从语言分析的角度来看,同一个词存在完全不同的含义,这是不可思议的,为此,我们急需澄清“问题”的确切涵义。2.在中、英文语境比较中澄清“问题”的不同类型在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澄清的背景下,我们不妨利用中文语境的“问题”与英文语境中的“问题”在概念上的对应关系来理解。在英文语境中,与中文对应的“问题”概念有三个单词,一是issue,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issue是指aproblemorsubjectthatpeoplediscuss,中文翻译过来是“问题”、“议题”,如移民议题(theimmigrationissue),敏感议题(asensitiveissue);二是problem,在辞典中是这样解释的:asituationthatcausesdifficulties,中文翻译过来是“问题”、“难题”、“困难”,如problemchild,problemfamily,其实在实际表达中还会以“不足”、“缺乏”、“没有”等含义来意指“问题”;三是question,在辞典中解释为:asentenceorphrasethatasksforinformation,中文为“问题”,但也解释为subject/problem,即议题/难题,以及doubt,即疑问,还有询问,盘问,审问等含义。英文三个概念使用的动词分别是discuss,solve和ask/answer,看来可以肯定的是,issue在使用时既包括problem,也包含question,它们三者在存在的状态上是不同的,issue只是议论状态,problem一定是行动状态,但question与它们完全不在一个逻辑上,当它以“问题”存在时是以问号形式来显示的,因此会与what,why,how等连用,即以问句形式存在。因此我们可以区分的是,issue或problem是客观存在的,而question是主观存在的,issue既可是problem的,也可是question的,它表现为公共场合议论的话题,因此它是议题,如《影响未来的五大议题》,它们是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社会稳定与政治民主、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中国模式和普遍价值[6]。其实,在许多情况下,既不是problem,又不是question,它仅仅是issue,是议题而已。也就是说question是人们头脑中的思维,因此在认知心理学中,思维的高级形态是语言、问题解决、创造性和智力,但问题解决是指“answerthequestion”,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认知心理学教材中通常是“problemsolving”,是指“直接指向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思维。它包括答案的形成和在可能答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7]”“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就是指在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由‘给定’、‘目标’和‘障碍’这三个成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8]10-11我认为用problem不如用question,因为question才是人们主观的,是以问号形式存在的,其实下面这个例子也表明了我的这个观点,“一条狗脖子上绑着六英尺长的绳子,离它十英尺远的地方有一盘水。狗如何到达盘边?”[7]显然,在这个例子中是以“how”来提问的。在问题解决前首先要提出问题,因此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problem是需要人们发现的,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属于认知状态的。从两者的意思中可以看到,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但又是有区别的,question主要解决problem。当然,在社会建构论看来,“‘问题’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事实存于世间,而是我们构建了具有好坏之分的世界,将任何挡在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面前的事物都视作‘问题’。如果可以修改这个对话,所有我们构建成‘问题’的,也都可以重构成‘机会’。”[9]实际上就是problem和question的转化。因此,我们可以把汉语的“问题”理解为三层意思,一是议题,相对于英语的issue,主要是“议题”;二是给人类(社会、自然、人自身)带来消极影响的“难题、困难、困境、麻烦、不足、缺乏、没有”的情境,对应英文的problem;三是基于problem提出的疑问question,通常以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即“是什么、为什么、如何、怎样”。我把这些疑问划分为本体论问题、价值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问题”其实具有两种根本不同的类型,即英语中的problem(简称P)和question(简称Q),形成P-Q模式。学位论文也是基于两类问题开展写作的。二、学位论文中的“问题”(P-Q)的类型基于对学位论文“问题”内涵的认识,我们接下来讨论学位论文研究的“问题”类型。针对问题类型,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首先从中英文语境中对“问题”的对应关系的阐释来看,“所谓问题,则是建立在某种假定之上的、以特定概念为构件的特定理论的提出的在某一现象范围内尚未得到适当解释的现象或疑惑。”[10]有此问题的类型常常与课题(project)、议题(issue)、选题或题目(topic)、难题(problem)、问题(question)来理解,也有学者“依照不同认知层次,也可以有不同的问题类型,如记忆的问题、理解的问题、运用的问题,分析的问题、评价的问题与创造的问题。[8]12”还有学者对“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由何”的五“何”问题进行了分类。有的研究方法的教科书把问题的类型分为“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答案的问题”、“永恒的问题”、“新的问题”、“个人兴趣指向的问题”、“工作中的问题”[11],这种问题的分类值得商榷,首先它不是“问题本身”,没有回答“问题”是什么,只是在“问题”前面增加了限定范围;其次,不能满足分类的基本原则,即类之间的不重复和交叉性,类是并列逻辑的关系,因此以上分类之间是相互重合的;第三,上述每一种问题都可以走向无限,这不符合概念边界要求。本文把问题区分P和Q两类,P是客观性的,是存在于客观事实中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而Q是主观性的,它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是由人的认识水平决定的;但它们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Q是由主体对于P的认识而提出的解决方向。P是被发现的,发现问题是一种技能。1.学位论文首先要有问题类型P从逻辑上说,任何一篇学位论文首先应该确定问题P,没有问题P任何研究都是没有意义的。但有关问题P的理解,在学科领域上其含义有些不同。在认知心理学上通常是“难题”。“日常的研究通常不是从空想一个题目开始,而是从解决一个碰巧遇到的实际难题(practicalproblem)开始,而这个难题如果未解决则意味着麻烦。”[12]51这里还需要处理难题与问题的关系,当解决方案尚未明朗之前,你会提出一些问题,希望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助于解决原先的难题。当然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提出研究难题(researchproblem),在解决实践难题之前必须理解的难题。研究难题经常始于实际难题,但解决了研究难题并不必然解决实际难题。如可以知道“为什么成本会增加”这个研究问题(Q)的答案,但对“我们如何改进培训”这类实际难题可能百思不得其解。关键是研究难题它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研究难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就没什么研究可以做的了。”[12]54那么什么是问题呢?或者什么是难题呢?难题的基本结构:①一个处境或情景;②该情景会导致令人不悦的后果,而这样的损失(costs)是你不想承担的。这就意味着实际难题的情景是其所造成的损失会让你(或某人)感到不悦的任何状态;研究难题的情景总是对事物不知道或不了解的某种描述。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P是指给人类自身带来消极影响的困难、麻烦、困境、不足、缺乏、没有、难题等。我们以政府的工作报告为例,问题就非常清楚了。“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2.学位论文必须解决问题类型Q在确定了问题P以后,任何学位论文的研究都需要设计问题Q。问题Q在研究中体现在两个部分,一个是研究缘起或背景,有时会在“问题提出”部分,这里问题既是P,又是Q;另一个在研究设计中,它叫“研究问题(Q)”,常常以三个基本研究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如何”构成。学位论文研究问题的类型是所有教育研究方法的学者都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yelunwena.com/lwzd/42387.html
上一篇文章: 导师论研如何为论文选题一些参考意见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