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ID:meilinvjiaoshou)
作者:吉大秋果编辑:学妹
改目录没办法掩盖内容上的缺陷!
——吉大秋果
今年在指导毕业论文方面是一个糟糕的体验,不仅是因为我有6个硕士要毕业,校内校外还有若干本科生,博士生还要发表小论文。这些论文就像不定期的炸弹一样,随时通过互联网投递过来。虽然之前提醒提醒再提醒,学生们还是将初稿提交的时间错后错后再错后,导致在没剩下几天的时间内要密集的处理很多篇论文以及他们的修改稿件。
在修改的过程中,今年发生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怪现象,学生们提交的初稿(不止一个学生)结构很怪,让我一眼就发现了逻辑上的欠缺。要知道这些论文都是经过严格的开题程序,而且开题之后我又帮他们逐份修改的,不管内容和论证程度怎样,论文的标题和结构框架是经得起推敲的。结果,提交上来的初稿结构显得很生硬,逻辑链条是断裂的,拼凑的痕迹很明显。一开始我没有反应过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后来我向学生要了开题报告并明确问他们开题报告的结构与论文初稿的结构是否是一致的,收到的回复是不一致,写作的过程当中修改。
原本写作的过程当中对开题的一些东西进行修改也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越改越好,是发现开题报告有不足的地方并对此进行改进。可是交到我手里的初稿基本在逻辑上都是混乱的,不如开题报告所确定的结构框架那么清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经过我与学生们不断的询问,交流和探讨,这种情况多数是由于学生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发现按照原来的既定写作框架写不下去,字数不够,论证不充分,结构单薄……于是就萌生了通过调整目录,大纲和结构的方式来让手中那些不太够用的素材,资料显得好看,至少看起来能够拼凑成一篇论文。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问题出现在积累不够,也就是说手中的素材阅读量都是不够的;或者是阅读量够素材也够,但是对于这些素材的加工和思考是不到位的,所以使得论文的各个组成部分衔接的非常生硬,是没有一条完整的逻辑链条串联的。论文的这种问题只能通过下笨功夫增加阅读,夯实基本功和深度思考来实现。然而由于论文提交的比较晚,学生们一般也没有时间,最主要是也没有心情去夯实基础。所以就会出现学生希望通过一遍一遍的调整结构,来获得指导教师对论文初稿的认同。这就好比你生产一件商品,这个商品的质量其实是有问题的,你不从提升这个商品的质量着手,反而一遍一遍的更换这个商品的外包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获得一个质量合格的商品。你觉得可能吗?
想查看课题申报相关文章点击转载请注明:http://www.biyelunwena.com/lwzy/42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