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7日上午,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国际经济研究中心国际经济研究团队第26期workshop在教学楼F举行。黄新飞老师、杨娇辉老师、魏安平老师出席本次workshop并针对学生展示的内容做出点评和指导。
本期推送的是workshop展示的第二篇论文,属于国贸经典选读系列。主讲人为14级本科生张丽丽、赵小路,主讲的论文是保罗克鲁格曼等年发在JIE上的IncreasingReturn,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InternationalTrade。这篇文章提出了规模经济理论:在具有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行业中,通过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一国能从其生产的产品种类以及生产规模受到该国市场规模的限制中解脱出来,从事某些产品的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使国际分工成为必然,规模收益递增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本次展示过程中和结束后,黄新飞教授、杨娇辉教授以及魏安平博士都针对论文中具体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于依然存在问题的论文,鼓励同学们继续研究,可以通过googlescholar了解一下这篇论文的引用次数,并了解一下具体的引用方向;考虑放开模型假设之外的一些情况,比如从封闭到开放的话,大国与小国所遭受的冲击是否存在差异。三位老师同时也对同学研读文献提出了宝贵的建议:的文章没有设定具体的效用函数形式,设定成CES效用函数再推导一遍结果;将最后的经典文章的不足写到推文中,包括后来对模型的拓展怎么延伸的。
论文题目:IncreasingReturn,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InternationalTrade
论文作者:PaulR.Krugman
发表期刊及时间: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9()-
背景简介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影响最大,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克鲁格曼与于年在该篇论文中提出了规模经济理论,将规模经济递增和垄断竞争引入了国际贸易分析,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国际贸易模型。
摘要?这篇论文建立了一个关于非比较优势贸易的简单的、总体性的均衡模型。
?贸易是由内生于企业的规模经济驱动的。
?因为规模经济,市场是非完全竞争的。
?即便国家的偏好、技术、要素禀赋都相同,贸易以及贸易利得依旧会发生。
从摘要可以看出,这篇论文想要解决的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它使用的方法是引入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来分析国际贸易。那么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存在一些什么样的缺陷呢?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种经典理论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贸易理论以及伊利*赫克歇尔和伯利蒂*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这两种理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比较优势的分析来阐述国际贸易的产生,不同的是前者是通过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来说明,而后者是通过生产要素的差异来阐述。前者最主要的缺陷是无法解释产业内贸易,而后者却无法解释生产要素相同的产品间的贸易。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克鲁格曼在该篇论文中提出了规模经济理论,将规模经济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引入国际贸易分析。
传统的贸易理论都是假设产品的规模报酬不变,而规模经济理论认为这一假设是不完全的,在现代化社会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传统贸易理论假设各国生产的产品都是同质同样的,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而大多数工业产品类似但不同样,是垄断竞争。
在具有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行业中,通过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一国能从其生产的产品种类以及生产规模受到该国市场规模的限制中解脱出来,从事某些产品的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当某一产品的生产达到一定规模,生产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递减,因此形成成本优势,最终形成专业化分工生产并出口。这种分工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同或者资源配置不同产生的比较优势。因此,克鲁格曼认为,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使国际分工成为必然,规模收益递增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它源自内部规模经济收益和外部经济效益。规模经济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品的“双向贸易”。
前言克鲁格曼首先提出了一些学者所作的关于规模经济的额研究,包括俄林()对规模经济的探讨,以及Balassa()和Kravis()对规模经济在二战后工业国家之间贸易的观点。接着,克鲁格曼提出了以下两个基本假设:(1)规模经济是内生于企业,(2)市场结构应该是张伯伦(Chamberlinian)的垄断竞争,而非完全竞争,而且后文的模型推导中借鉴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的构建。然后,克鲁格曼点出了其模型的两个优点:(1)简单,(2)不受在规模经济外生化假设下的多均衡问题的约束。最后,克鲁格曼简单陈述了一下整篇文章的结构。
垄断竞争模型的构建——一个封闭经济体pp曲线的推导
假设1:特定的效用函数和成本函数。
假设2:经济体中只有一种稀缺要素,劳动。经济体能够生产大量的商品(anypfalargenumberofgoods),用i来标志商品。范围是1到n,n指某一较大数量的商品,但相对潜在产品来说是小数目。为什么要假设n是某一较大数量的商品?原因是当n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大到“互相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产业内交易中,不同品种的产品互相影响较小。
ZZ曲线的推导:
PP曲线与ZZ曲线的均衡
劳动力的增长、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劳动力增长的影响
在劳动力数量尚未增加之前,均衡点位于点A。当劳动力数量上升即L上升时,由于PP曲线与L无关,而ZZ曲线会向左移动,这时新的均衡点位于点B。当市场处于均衡点点B时,消费量c与产品价格p/w会下降但产品种类n会上升。
所以,由于实际工资w/p的上升和消费更加多样,消费者个人的福利将会得到提高。
国际贸易的影响
生产要素流动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继续沿用前文的假设,即假设有两区域,他们的偏好、要素禀赋和劳动生产率都相同。双方都可以从贸易中获利,因为联合的市场允许双方享受更多的商品种类和更大的生产规模。如果两个区域的劳动生产率相同,他们的福利就不会有差异。如果两个区域的生产条件不同,通过劳动流动,最后哪个区域得到劳动力将在福利分析中十分重要。
由于两个国家完全的开放贸易导致要素流动性可以代替贸易,即市场规模扩大为本国劳动力人口加上国外劳动力人口,所以在克鲁格曼看来,这时生产要素流动所带来的影响与贸易完全自由化并没有差异。
而如果贸易存在阻碍,劳动力会集中在一个区域并取决于这一区域的初始人口分布。但群聚的过程可能会导致劳动力聚集在错误的领域,这也是他后来研究的新经济地理问题。
结论本文采用张伯伦垄断竞争框架去分析在规模报酬递增情况下的国际贸易问题。研究发现,贸易不一定是由生产率差异或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即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与H-O模型),而可以是由市场扩大与规模经济带来的,它的效果和劳动力流动导致的数量扩大和地区聚集是相似的。这种观点对于理解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是有帮助的。
论文不足与发展Krugman(JIE)是Krugman(AER)的一个初始分析,后者是对前者的一个拓展。在年的文章中,克鲁格曼进一步将运输成本、本土市场效应等纳入对垄断竞争下的贸易模型进行考量。
该篇论文对Krugman()所作出的最主要的拓展在于:
(1)采用CES效用函数来确定消费者的效用形式,且该模型是讨论异质性的基础。
(2)引入冰川运输成本,得出“本土市场效应”这一结论:(a)两个国家偏好(消费)差异较大的话(L/L*不等于1),那么他们将分别完全专业化于有较大市场产品的生产,甚至成为这些行业中产品的净出口国。(b)当两国消费者的偏好差异适度时,两国会同时进口并出口两类产品,不过进口和出口的都是与国外不同的差异化产品,拥有某类产品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会成为该类产品的净出口国,同时它也会净进口另一类产品。
(3)考虑到规模经济,一国倾向于出口国内具有较大市场的产品。同时,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年的这篇题为ScaleEconomics,ProductDifferentiationandthePatternofTrade的论文在第22期Workshop中由级硕士许业长进行了详细分享(点击红色字可跳转)。
作为克鲁格曼的代表性思想的新贸易理论在许多经济学家对其进行研究与拓展后发现仍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新贸易理论仅考虑到了行业的规模经济差异但并没有考虑企业的异质性,而Melitz提出的考虑到企业异质性的新新贸易理论能够很好的解决该问题,主要代表文献是Melitz()——TheImpactofTradeonIntra-industryreallocationsandaggregateindustryproductivity
论文建立了一个关于异质企业的动态产业模型来分析国际贸易对产业内的影响。这个模型显示,贸易能够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同时,贸易会驱使生产率最低的公司退出市场,国际贸易进一步使得资源重新配置,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产业的总体生产率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获得了提高。论文以Hopenhayn()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并扩展了Krugman()的贸易模型,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在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生产率的现象非常普遍,不同企业在进入该产业时面临不可撤销投资的初始不确定性也各不相同,进入出口市场也是有成本的,企业在了解生产率状况之后才会做出出口决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iyelunwena.com/lwzy/42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