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管日记
TWENTY
-
甘肃空管分局气象台副台长(主持工作)张开俊
年6月28日,怀揣派遣通知书的我来到中川机场,开始了我的空管职业生涯。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是24载春秋。如今适逢空管一体化运行20周年,往事历历涌上心头。我所经历的20年,正是空管行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20年。现撷取记忆中的几缕思绪,作为甘肃空管20周年记忆中的一部分,与大家共勉。.5.17
星期一
图
参加预报室技术比武
不到9点,早早地,我拿着笔记本坐到了航管楼一楼会议室的最前排,等待来自南京气象学院的汤达章教授给我们讲授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应用课程。年安装到位的进口天气雷达,因为设备调试、应用原理知识缺乏等诸多原因,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使用,西北空管局分管气象的句兆贵副局长在一次会上发狠说,你们再不好好用起来,我就把雷达拉回西安!作为兰州空管气象人的我,顿时觉得满面通红。虽然是一句赌气的话,但足以说明此时上级领导对我们的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作为一种从未见过的新设备,多普勒天气雷达对我们来说完全是陌生的,由于没有进行过系统性的培训,要想应用好无异于天方夜谭。怎么办?难道真要等着把雷达运去西安吗?作为气象预报室负责人的我,怎么能咽下这口气,允许这种事发生!通过与兄弟空管气象部门的多方联系,了解到南气院的汤达章教授在多普勒天气雷达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多家空管单位和地方气象局都邀请过汤教授授课,效果非常不错。于是上报综合业务部,希望能开展这方面的培训。获批后经与汤教授沟通,终于确定了年5月17日至21日进行授课。▲气象台第一次干部大会
经过连续五天的讲授,大部分预报人员在天气雷达强度回波图、径向速度图以及二次产品等的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解决了之前一直存在的诸多疑惑,原本不知从何处着手分析的乱糟糟的资料,变成了雷雨天气保障的利器。▲与西北管理局交流
此后,我们通过不断地交流、自学,在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应用上日新月异,不仅解决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还能协助其它兄弟单位解决业务上的难题。这一次,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09.19
星期五
一大早,我走在前往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办公室的路上,虽然此时的北京秋高气爽,但我总还是感觉到一种闷闷的感觉,其来源应该是内心的那股忐忑之情吧。北大同等学力研究生入学考试今天出成绩,我能通过吗?从住宿的宾馆到大气系正好穿过北大校园,一路上我不停地告诉自己:这么美的校园,我一定要留下来!好容易到了系办公室,班主任杨老师告诉我,通过了考试,今天办理入学手续,下周开始上课。当时的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终于,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单位的协调下,通过我的努力,圆了自己的北大梦!此后的三年,我每年定期到北大上课。记得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的时候我说,只有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才知道自己在哪些知识点上有所欠缺,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确实如此,这三年里,我拼命地汲取知识的养料,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特别是在高等天气学原理、数值模式以及大气辐射原理等方面进步飞快。同时也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图
邀请北大陶祖钰老师进行培训
在和大气系陶祖钰老师聊天的时候我说,北大高效而紧张的学习经历,就好像是打通了我任督二脉的一阳指。严谨的学风、严格的要求,不仅教会了我知识,还让我明白了踏踏实实做事的道理。印象中在经过每位老师办公室门口,他们不是在看文献、论文,就是在讨论学术问题,这或许就是北大之所以称其为北大的原因吧。风切变总结会议
后来又经过两年的努力,我撰写的毕业论文《兰州中川机场飞机报告低空风切变研究》于年5月27日通过了北大的论文答辩,顺利取得了硕士学位。参加气象论文交流
三员交流
与兰大交流
年参加杭州会议
这一次,我学会了严谨治学、踏实工作。.11.24
星期五
图
参加管理局风切变研讨会
复杂地形研讨会
(从左至右)
24日上午10点30分,我在位于北京蟹岛附近民航局空管局技术中心二楼会议室的门口来回踱步,嘴里还不时地念念有词:“我们的试验基地有将近平米的办公场所”、“从年5月至11月我们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激光测风雷达的试验验证”、“机载QAR数据中有关风场的气象信息应用于风切变的探测具有非常好的作用,这将是我们未来研究的方向”……那会儿的我仿佛成了一个碎嘴的和尚,在念叨着一些在外人听起来毫无逻辑性的词句。其实,这都是我在为民航空管系统首次举办的实验室申报评审会做准备。图
向法国人介绍风切变
与雷奥飞合作协议
(从左至右)
为了这次申报成功,我和当时的西北空管局气象部陈立阳部长、甘肃分局气象台李太吉台长提前两天到北京准备,让不同的专家给我们的汇报材料提意见,再把定稿材料装订成册,晚上又一遍一遍地修改PPT,目的就是为了让所展示的内容更加能打动评委。同时也没忘了打扮一下自己,去所住宾馆周边的商场买了一条领带,让自己在汇报时看起来更精神一些。虽然做足了功课,但总觉得自己什么地方还有欠缺,于是便出现了开头那念念有词、絮絮叨叨的一幕。左上:邀请香港天文台培训激光雷达;
左下:向王志清介绍风切变基地;
右中:赴昆明考察激光雷达
11点15分,我作为上午时段的最后一个汇报的人员登场了,面对8位评委,当开始陈述我们所做的工作时,一扫之前的紧张心情,侃侃而谈。从我们风切变研究的历程讲到取得的成绩,继而规划我们的未来。当最后说完“谢谢”两个字的时候,分明能感觉到我的手心、我的后背都是汗水,虽然这是在北京的严冬季节。汇报的效果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会后的交流中,在得知我们获取机载数据存在困难时,任评委的航科院科技处常芙蓉处长提出可以为我们牵线,与航科院安全所联系引接QAR数据事宜。虽然此事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全实现,但之后一直与航科院联系,为我们拓宽科研合作领域作出了很好的尝试。图
安装激光雷达
参观激光雷达
(从左至右)
年12月21日,民航局空管局发文,我们分局代表西北空管局获得了民航空管系统首批实验室资格,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民航空管低空风切变实验室”。从那时起,我们的低空风切变研究工作越来越规范,也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绩。但这只是新的起点,我们永远在路上。民航空管
低空风切变实验室
这一次,我懂得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往事已过,却又如昨。记忆里的这些事,每一件都让我成长。也正是我们每个人一点一滴的成长,汇聚成了甘肃空管分局今天的辉煌!在这欢庆分局成立二十周年的日子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成长历程的同时,也献上我最诚挚的祝福:愿民航甘肃空管分局的明天更美好!图文策划:甘肃空管分局气象台
图文供稿:张开俊
图文编辑:刘诗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iyelunwena.com/lwzy/43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