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微博
北京市教委与实验、田野调研相关的论文完成受影响与实验、田野调研相关的论文完成受影
与实验、田野调研相关的论文完成受影响在寒假前,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研三学生邵渤涵已经和导师商量确定好了论文的框架,并完成了摘要、绪论等部分。但疫情影响之下,剩余的实验部分让她很担心。“本来设想寒假之后回校,4个月的时间完成是足够的,但现在来看,即使3月底或4月能够回学校,我都不好保证到时能把实验做完,而现在也不知何时能返校,心理压力还是挺大的。”她说。因为实验室不开放、无法返校进行实验,造成论文进度缓慢的工科学生不在少数,农学、医学等院校学生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而文科院系学生的难题则是“实地调研难”。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祁进玉表示,人类学、民族学论文很多需要进行实地的田野调查,受疫情影响较大。“主要影响的是年毕业的学生。今年6月毕业的硕、博士生预答辩已经完成,而年的毕业生正要进行为期数月甚至一年的田野调查,但不少学生因疫情原因还未出发。”对外经贸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李亮也表示,经管研究需要做实地调研、企业访谈,现在只能借助IT工具,用问卷和语音电话,这类博士现在压力是比较大的。此外,一些同学表示,居家期间导师指导难、资料不全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制约着论文进度。“在家写论文,和导师线上沟通,确实没有线下沟通的效率高,此外,我的论文还涉及单控机程序等硬件设计程序,还保存在宿舍的电脑里,在家如果要做就要从头开始编写,工作量也比较大,相关的资料也不在手边。”邵渤涵说。指导改线上,师生合力确保论文质量“不缩水”一方面是特殊时期客观条件的限制造成诸多不便;另一方面,作为学术训练的重要步骤和培养必经环节,“严把论文关”在近年来越来越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共识。那么,受疫情影响的毕业论文,是否有可能“缩水”呢?导师、学校如何帮助毕业生将这份“毕业答卷”完成好?教育部在3月初发布的《关于做好年上半年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各培养单位应根据疫情防控要求,统筹做好夏季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工作,积极开放文献资源,为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提供支持;导师要加强与研究生的日常沟通,通过线上交流研讨,主动为研究生学习和撰写学位论文提供支持和指导。在对外经贸大学,学生使用自身账号和密码就可以通过校图书馆提供的VPN访问所有学术资源。金融学硕士的殷璐在2月底按原计划提交了论文的最初版本。由于去年秋天就已经开始收集数据,放寒假前,论文正文只剩下三分之一的内容没写。她介绍,同学们2月底的初稿完成度都在八九成。“运用远程工具进行文献收集、查缺补漏,相对来说难度不大。不过相比以往的定期组会,转载请注明:http://www.biyelunwena.com/lwck/40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