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3月已到尾声,美好的4月正迎面而来。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在大学校园里,这一现象体现得格外明显。
大一的同学即将面临着社团“留部”的抉择,“到底留哪个呢?”;大二的师兄师姐张罗着春游活动,准备“退休”之后投身学习大业;大三的同学们忙于规划毕业后的去向,保研、考研、出国、工作,大家各有各的选择,也各有各的充实。相比之下,大四的准毕业生们基本上已经“尘埃落定”,除了毕业论文外了无牵挂。剩下的三个年级都羡慕极了大四,希望能够早日毕业;但大四的同学内心里只想说:
“我想毕业,但我不想写毕业论文。”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一下,为完成毕业论文法学生们苦苦挣扎的那些故事。
一、“万事开头难”,选题何处寻
各校教务处关于毕业论文的通知往往是毕业前一年的10月或者11月。对于绝大多数法学生来说,这正是法考刚刚结束、即将冲刺考研的时间。俗话说:“理科烧芯片,文科占内存。”在这两场大考的间隙,还需要同学们绞尽脑汁地想出毕业论文的选题,这实在是难上加难。
通常来说,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有两种“捷径”。
第一,在曾经的课程论文或者学年论文的选题基础上,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虽然许多专业课的结课考察是通过期末考试来决定最终成绩,但平时的论文作业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当同学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学术内容无从下手时,不妨翻一翻自己的文档,回顾一下曾经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从过去到现在自己身上的变化,说不定也能“温故而知新”,与这些内容再次碰撞出火花——从而,毕业论文的选题也有了着落。
第二,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方向上,结合时事进行分析与研究。在本科阶段,法学生需要学的专业课程不下20门,但进入工作阶段,无论是在公检法系统,还是在律所,大家都需要在某一个学科上深耕。因此,毕业论文正是能够一次阶段性的检测。如果对于某一部门法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那么关于其具体条款的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是否存在改进空间……诸如此类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同学们泼墨挥毫、尽情发挥学术想象力的选题。
选题,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是整篇论文的“地基”。确定选题时需要提前阅读大量的文献,并与指导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否则后续内容,实难开展。
二、“敷衍”开题,难有后续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通常被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的末尾。每个学校规定的开题报告提交时间多有不同:有的定在考研前,有的定在考研后,有的定在元旦后——楞是缩短了同学们的寒假时间。总而言之,无论提交时间定在什么时候,同学们留给开题报告的准备时间,必然是不够的。
开题报告书和选题报告书通常包含一下内容:时间安排、论文结构(及大纲)、参考文献、选题原因等。每个学校的要求略有不同,但论文大纲和参考文献基本上都是必需的。而这两个部分,也是论文写作中相当关键的内容。
在Deadline(下简称DDL)的压迫下,许多同学会草率而匆忙地赶制一份论文大纲。其内容基本上沿袭了高中时期议论文的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论文大纲中,它们会被“升级”成为:①绪论/导言;②xxx的定义;③xxx的意义;④xxx的应用;⑤xxx的展望;⑥参考文献;⑦致谢。
将这么一份“糊弄学作品”交给导师,通常也会有两种后果:一种情况是,善(tong)解(yang)人(mo)意(yu)的老师理解你此刻忙于应付提交日期的急迫感,所以在提出适度修改意见后,便会大笔一挥、签字通过;另一种情况是,祝贺你遇上了一位治学严谨、认真负责的老师,ta的眼里容不得沙子,更容不得半点学术垃圾,于是你面临的就是从大纲开始的无休止的修改、批评、修改、批评、再修改……
开题报告提交后,寒假假期到来了,新春佳节需欢度,亲朋好友需联络。于是,毕业论文被“遗忘”,参考文献默默地躺在电脑里占内存。眼看着手机里定下的“初稿倒计时”一天天减少,而你只是自欺欺人地自我安慰:还有时间,明天就写……
三、越拖延,越焦虑
一转眼,年过完了,该返校了,交初稿的日子近了,而打开Word,修改日期仍停留在去年。
更糟糕的是,你本以为回到学校,回归集体生活后,在整体学习氛围的影响下,你的学习效率会提高。但事实是:当你来到图书馆,根本找不到自习座位;当你打开知网查文献,发现“用户并发数已满”。
于是,你一边埋怨学校的网太差,一边责怪同学们为什么此刻都在用知网,恨不得穿越回两个月之前,严格按照当初开题报告上的写作计划来完成。
一边等待考研分数,一边顶着压力写毕业论文;一边等着报考院校的分数线,一边顶着压力写论文;一边为复试、调剂忙得焦头烂额,一边还要顶着压力写论文……在种种繁杂事务的冲击下,焦虑和烦躁会逐步侵袭我们,论文的完成似乎遥遥无期也看不到希望。为了缓解心情而拖延,但因为拖延而感到更加烦闷——这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恶性循环。
归根结底,都是拖延惹的祸。因此,无论是论文写作,还是其他任何有DDL限制的事情,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宜早不宜迟!
四、等导师的回复,“伴君如伴虎”
当大家紧赶慢赶地,就像当初完成开题报告那样,以冲刺的形式完成了毕业论文交给导师时,相信许多同学的论文都是以下的模样:
对待这样的毕业论文,老师们的感想大概也只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毕竟,老师们见过的学生,比我们读过的文献多得多。每年毕业季,都会出现这样的“作品”。所以,在将稿件发给老师时,一定不要太紧张,最多不过三种情况:
第一种,提出和善友好的修改建议。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临时抱佛脚”赶凑的文章,那么对于自己的最终得分也不宜抱有太高的期待。
第二种,疾言厉色地提出修改建议,你将面临着少则两三次、多则八九次的大规模修改。这种情况下,你应认真对待导师的每一条建议并及时修改,否则……可能只能好自为之了!
第三种,漫长无比的回复。严格来说,这种情况下老师的回复内容也不外乎以上两种,但这样等待的过程无疑是最煎熬的。这种情况下,虽然不建议过于频繁地给老师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yelunwena.com/lwck/42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