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雪帆
张雪帆博士目前担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系副教授,博士毕业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研究兴趣:公共空间治理,城市理论,公共行政理论,土地资源管理,持有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证。他在UrbanStudies、AdministrationSociety、《中国行政管理》、《政治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他曾获由美国科技应用现象学研究所(IAP)和美国公共行政理论网络学会(PATNET)合办的全美质性研究博士毕业论文奖——拉尔夫·P·赫梅尔博士毕业论文奖(RalphP.HummelScholarshipAward),获奖论文题为“公共空间产权的意义:基于爱国者公园至的历史分析”。
(张雪帆老师照片)
一、缘起:由学科知识特质引起的情绪低落是学生工作中较少被注意的重要问题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其重要性想必大多数人都能认同。然而,应该通过怎样的工作分工和人事职责分配,真正实现高质量的“三全育人”,而不陷入外行干扰内行的困扰?这就不再只是思想立场问题,而是需要仔细思考的行政管理问题了。
和其他采用理性科层制的机构一样,长期以来,高校行政工作是通过树状职责划分,以流水线分工合作的隐喻进行专业细分。学工老师聚焦思想道德建设及学生关怀,专任教师完善专业教学体系、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从而通过分工合作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德树人目标。
从行政管理原理上,这种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分工合作的模式,确实能带来古典行政学理论强调的优点,如专业分工带来知识积累。在长期的学生工作中,我们优秀的辅导员、团委老师积累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同时,这种模式权责匹配清晰,各方都知道自己的岗位特质,可以更好地分工合作。但是,也如古典行政学理论一样,这种基于分工把守逻辑的工作体系,往往在现实复杂的工作情境中遇到问题。
由于真实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无论多么精细化地划分,总会在交接处出现无法归类的现象。这时理性化基于类型划分的分工体系,就会受到严重的逻辑挑战,陷入要不扭曲问题适应管理体系,要不忽略问题置于三不管的困境之中。在学生工作、思想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由学科特质引起的学生思想困境,就是一个典型但较少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yelunwena.com/lwjc/43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