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三月,清华出走美国女教授、新任美国科学院院士颜宁及其团队连发5篇Science/PNAS等研究成果,取得重大进展。只可惜只能称其为美国女科学家了。
一、连发5篇论文
截至年3月16日,年颜宁团队在Science,PNAS等发表5项研究成果,在电压门控钠(Nav)通道,己糖蛋白等结构取得了重要进展,iNature系统介绍这些研究成果:
在人类电压门控钠(Nav)通道的9个亚型中,脑和心脏亚型Nav1.1和Nav1.5各自携带多个错义突变,分别与癫痫和心脏疾病有关。
Nav1.5是心脏中主要的电压门控Na+(Nav)通道。Nav1.5突变与各种心脏疾病有关,例如3型长QT综合征(LQT3)和Brugada综合征(BrS)。EK是在LQT3和BrS患者中均发现的常见突变。
Nav1.5是心脏中主要的电压门控Na+(Nav)通道,是I类抗心律不齐药物的主要靶标。
年1月14日,普林斯顿大学颜宁及清华大学闫创业共(西湖大学为第一单位)同通讯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AstructureofhumanScapboundtoInsig-2suggestshowtheirinteractionisregulatedbystero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介绍了在25HC存在下对人Scap和Insig-2复合物的冷冻EM分析,以平均分辨率为3.7?确定了跨膜(TM)域。解决了Scap中的固醇感测域(SSD)和Insig-2中的所有六个TM。25HC分子夹在Scap的S4-S6片段与膜腔小叶中Insig-2的TMs3/4之间。Scap-S4段中间的展开对于25HC结合和Insig缔合至关重要。
年1月5日,清华大学药学院尹航团队与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现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颜宁团队合作,共同通讯在PNAS在线发表题为“Orthosteric-allostericdualinhibitorsofPfHT1asselectiveanti-malarialage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抑制恶性疟原虫中唯一的己糖转运蛋白-恶性疟原虫己糖转运蛋白1(PfHT1),开发了一种“选择性饥饿”策略,提供了一种对抗多种药物疟原虫的方法。
二、曾经的清华最年轻博导
颜宁主要从事与疾病相关的重要膜转运蛋白、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工作机理及膜蛋白调控胆固醇代谢通路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曾获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颜宁要报效母校清华大学,也要回报祖国,回到清华任教。30岁成为清华最年轻博导,37岁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攻克困扰结构生物学界半世纪的科学难题。
这难题就是葡萄糖转运关键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长啥样,工作机理是怎样的。因为癌细胞高度依赖的葡萄糖需要通过GLUT1摄取,GLUT1的功能失常会导致很多疾病,比如糖尿病。
如果搞清楚这个问题,意味着能通过人工干预,增加正常细胞内葡萄糖供应,从而达到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还能通过特异阻断对癌细胞的葡萄糖供应,抑制癌细胞生长。
全世界结构生物学家都在为此努力,年,颜宁却带着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博士生团队,攻下了这个世界难题。她凭借这个研究战胜了过去50年从事其结构研究的所有科学家,被《自然》评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
三、挫折与转折
而在年9月2日,颜宁刊发了题为《一份失败的基金申请》的长篇博文,详述自己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申请“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结构与机理”项目失败的过程。她自认为像她这样在结构生物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申请一个很可能做出世界前沿成果的项目,哪有不批准、不给钱的道理?她自言“志在必得”,结果却十分狼狈,基金委连面试的机会都没给,就把她打入冷宫。
年,就在颜宁在清华的地位和声望越来越高的时候,她离开清华大学,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远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担任教授,颜宁的这一选择在当时受到不少非议。
杨振宁也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年至年间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年杨振宁被主持人问及如何看待颜宁“跳槽”到普林斯顿大学时,杨振宁表示,自己不认识颜宁,只听说她做了很重要的工作,“大家都看好中国的发展,她突然跳槽到普林斯顿去,里面一定有很复杂的原因”杨振宁说,“我觉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yelunwena.com/lwjc/43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