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周传典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年6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周传典同志送别仪式定于6月18日上午11点在八宝山殡仪馆竹厅举行。
周传典同志长期担任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厂长、总工,冶金工业部副部长、总工程师等重要领导职务,为我国的钢铁工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做出了卓越贡献。
周传典,炼铁专家。解决了钒钛磁铁矿大高炉冶炼的世界难题,在包头稀土复合铁矿大高炉冶炼技术难题突破上有突出贡献。在领导岗位上,提出了在经济管理和钢铁工业发展战略及钢铁企业基层管理等方面的见解和建议,为推动钢铁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周传典,年2月3日生于安徽省凤台县,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一直从事钢铁工业的技术和领导工作。年,周传典大学毕业后,到一所刚开办不久的中学主持校政。年鞍山解放,他志愿前往参加鞍钢的接收和开工生产,于年抵达鞍山。同年,他担任炼铁厂高炉工长、炉长,努力学习,带领高炉团队创新出冶炼低硅铁技术和全风量操作技术等。
年3月任鞍钢炼铁厂副厂长,参与引进前苏联当时炼铁技术,推广了高炉操作上部调剂和加湿鼓风操作,低锰铁冶炼的新技术;根据鞍钢高炉生产实践经验,创立了低硅铁技术,高炉下部调节技术,低炉渣碱度冶炼铸造铁,高风温操作法的新技术。他参与组织恢复和建设了鞍钢六座大高炉,在引进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并创新技术,使鞍钢高炉在年的利用系数超过日本和苏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年,他率领炼铁专家组援助朝鲜,解决了黄海、清津两个钢厂的高炉生产问题,朝鲜劳动党授奖并致电中共中央表示感谢。回国后国家授予他援外特等功。
年,他参与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冶炼攻关,并具体负责试验工作,终于把这一世界性难题解决了。该项技术,于年获国家科委颁发的钢铁工业唯一的集体发明一等奖。
年起,他担任包头白云鄂博矿高炉冶炼技术攻关组组长。通过选矿、烧结、高炉三个环节系统地技术攻关,解决了包钢高炉结瘤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使包钢炼铁技术基本上达到了普通矿高炉冶炼水平。
年后的8年,他参加了由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直接领导的国家科委研究课题。
年周传典任冶金部副部长,负责生产技术工作。他认识到产量上不去主要是管理问题。根据他的建议,中央进行了两项重大改革:①主张通过老企业挖潜革新改造发展中国钢铁工业,不赞成铺新摊子。②提出关于基层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
自年起周传典先后担任冶金部副部长、总工程师8年,多年来,他主管钢铁工业的科研和生产技术工作,为钢铁工业的大发展做了大量的奠定基础的工作。
年底周传典离而未休,为钢铁工业大发展继续奋斗。仍把主要精力放在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上。
年,中国钢产量超过1亿吨/年以后,他主张“我国钢铁工业转向品种质量为主时期”,建议吸取前苏联和美国的教训,不走别人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道路,改变产量第一的生产方针。他主张并积极组织实施钢铁装备国产化,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现代化。
大高炉国产化的推动者和组织者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组织自主设计恢复和改造了鞍钢六座近m3高炉。这是当时国内最大容积的一群高炉。
年,周传典到武钢担任炼铁厂副厂长,参与组织建设引进的M3大高炉,后将另一座高炉实现国产化,并扩容到m3。
年从日本引进的宝钢1号m3高炉投产,其后周传典连续几年组织冶金行业相关单位进行消化移植日本大高炉制造技术的协作。最终使宝钢2号高炉建设实现了国产化。
周传典离休后总结近年来的工作,写出了《中国钢铁技术创新为什么这样难》
一文,提出了不少需要改进的技术政策,否则就不可能走上强国之路,对推动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起到了重大作用。
重大炼铁技术突破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50年代,在周传典参与组织领导下,鞍钢高炉炼铁技术取得了较大突破。特别是在进行低硅铁冶炼,上部调剂手段,加湿鼓风、高风温和低炉渣碱度冶炼铸造铁等5项技术的重大进步,使鞍钢的炼铁生产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使中国的高炉炼铁技术居国际上先进水平。
50年代初,鞍钢铁水含硅高,要用三座平炉先进行脱硅处理,然后再去进行平炉炼钢冶炼。周传典带领团队开发出高炉冶炼低硅铁冶炼技术之后,使鞍钢的三座平炉不必再进行预脱硅。从而使鞍钢炼钢生产能力提高50%。为此,周传典获荣鞍山市人民政府的特等功奖状。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炼铁界一般的理念是,高炉冶炼铸造铁是要求炉温高,炉渣碱度高(因为炉渣碱度高熔点也高)。但是,根据鞍钢高炉生产的实践,炉温高造成石墨碳析出多,再加上炉渣碱度高就易造成炉缸堆积,风渣口易破损。通过鞍钢多座高炉生产实践,采用高炉温、低碱度操作技术后,高炉生产顺行,有增产节能的效果。因此,鞍钢总结了高炉生铁含硅越高,炉渣碱度应越低的经验。这个经验得到了炼铁界的共识。
年以后,周传典率领攻关组,破解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的世界性难题,攻克包头白云鄂博复合铁矿高炉冶炼难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炉特殊矿冶炼技术,并实现了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新技术。
(1)破解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难题
世界上曾有几个国家进行过钒钛磁铁矿分离试验,都以失败告终,并把这种矿定为呆矿,不统计在铁矿储量在内。
年,周传典抽调出来参与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攻关。当时担任攻关组长李公达有病,实际具体实验工作改由周传典负责,他率领人的攻关组,先后在承德、北京石景山和西昌等地的高炉上进行冶炼试验,基本上搞清了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的特点。试验取得成功,为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年攀钢m3高炉投产后,他继续领导大高炉冶炼钒钛矿技术攻关,使攀钢于年达到了正常高炉生产水平。
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技术难点是,在高炉下部还原成TiO和TiN、TiC(TiN和TiC的熔点分别高达℃和℃),使炉渣变得非常粘稠,堆积炉缸造成出渣出铁困难,甚至根本从炉缸放不出渣铁。周传典他们的解决方法是严格控制炉温来控制TiO2的还原。当时普通矿高炉炼铁炼钢生铁含硅一般是0.5%~0.7%,在攀钢高钛渣(炉渣含TiO%)冶炼条件下,生铁含硅必须控制在0.3%以下,最好是0.15%~0.20%,其时生铁中的钛比硅还略低些,因为Ti的还原和Si的还原条件基本是一致的。这样就能限制炉渣中TiN、TiC的生成量,不形成黏渣。另外,他们又通过尽量加大风量,维持合理风速,采用富氧鼓风,尽量及时出尽渣铁等法来活跃炉缸,并使用特殊的强化炉缸的氧化气氛,使渣中的部分TiN、TiC等物质氧化成TiO2,以避免炉渣黏稠,减少泡沫渣形成的机会。
为表彰他们的这一重大成就,80年代攀枝花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科研试验被授予国家一等科学发明奖(集体奖)。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新技术获国家一等奖。
年5月,冶金部副部长周传典(前左一)、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杨超(右一)陪同方毅副总理(前右二)视察攀钢,并出席“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第一次会议”第二阶段会议。会后,方毅副总理把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纳入了全国三大资源(另两个为甘肃金川镍矿、内蒙古包头稀土矿)综合开发利用的整体计划。
年3月21日至28日,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周传典(右一)、冶金工业部副部长林华(右二)陪同方毅副总理视察攀钢,在高炉前合影,此次参加了“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第四次会议”。
(2)攻克包钢白云鄂博复合矿高炉冶炼难关
年包钢m3高炉投产。当时包钢选矿、烧结工序尚未建成,高炉使用生矿入炉。造成高炉因含氟、碱金属高而使风、渣口大量破损;铁水对泥套冲刷快,造成被迫减风堵铁口;炉内频繁出现结瘤;由于铁水含磷高,使平炉生产成本高,产量也受影响。当时,号称包钢高炉患有“三口一瘤”的重病60年代中期,包钢烧结机投产后,由于含氟高,造成烧结矿质量极差(强度低、粉末多、还原性差),15年后,生产仍很不正常。
年冶金部抽调几十名专家,组成包头白云鄂博矿高炉冶炼攻关组,周传典任组长。经过长期全面的技术攻关,到80年代中期包钢的钢铁生产和提取稀土金属的生产完全正常,各项指标达到预期目的。
白云鄂博矿冶炼的一个难点是:钾钠和氟存在于矿石中,在烧结过程中使渣相熔点降低,渣子易熔易凝,渣子流到烧结机台车箅条上把箅条糊死,严重影响抽风,不得不频繁停机清理。由于烧结矿中作为粘结剂的渣相含CaF2,使烧结矿强度极差,极易摔碎,成为高炉容易结瘤的主要因素之一。钾钠和CaF2在高炉中使高炉渣熔点降低,成渣带上移,渣子也是易熔易凝,形成高炉易结瘤因素之一。由于渣子流动性好,风口渣口区域不容易结成稳定的渣壳保护层,风口、渣口经常烧坏。出铁时含氟高炉渣对铁口泥料浸蚀极快,高炉一见下渣,铁口很快扩大,常常要放风出铁,铁口泥套也极易被钾钠和氟浸蚀,每次出铁前都需重新做铁口泥套。同样钾钠和CaF2对陶土质炉衬的侵蚀也很厉害。攻关前包钢采用炭素无水炮泥,用粗缝炭糊做泥套初步缓解了高炉铁口问题。采用紫铜渣口和蛇形铜管风口(后改为贯流式风口),并用高压水冷却缓解了风口和渣口损坏问题。针对钾钠和CaF2对烧结的影响,年攻关组采取将烧结矿碱度由1.0提高到1.8~2.0的办法取得突破,烧结生产各项指标大为改观,烧结矿质量明显改善。然而烧结和高炉都不能脱除CaF2,彻底解决CaF2的危害,是后来在选矿过程中有效降氟而解决的。
难点之二是碱金属问题,包钢高炉吨铁碱负荷高达8~10kg,比普矿高1倍以上,是高炉长期易结瘤的主要原因。攻关组采取降低炉渣碱度、加强炉渣排碱,并经常计算炉内碱金属入出平衡,避免和及时消除碱金属在炉内的蓄积,从而使结瘤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来选矿过程的改进,使入炉的碱负荷和CaF2进一步降低,才彻底消除了碱金属对高炉生产的危害。
(3)为我国三个冶金矿山综合利用作出贡献
年国家科委把三个冶金矿山列为综合利用研究课题,周传典参与技术攻关。
经过8年的努力逐步把攀枝花的钒钛,包头的稀土、铌和金川的钴镍等稀有金属都提取出来,使我国变成这几种金属的生产大国,特别是钒、稀土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善于把握行业方向的领导者
年前中国急需钢铁,冶金部曾“三打,就是到不了万吨钢”。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年周传典任冶金部副部长。
接任后他通过出国考察和多年的现场体会,认识到中国钢产量上不去的原因主要是管理问题,建议中央进行两项重大改革。
一是改变国家当时的学习日本沿海建大厂的经验,要建20个像鞍钢那样的大厂计划,他认为宝钢一期工程把国家五年计划的钢铁投资用光,其他钢厂的投资为零,也不过增加多万吨钢。再增加那么多个鞍钢,投资从哪里来?年4月他曾为执行中西德科技合作计划访问西德,发现西德搞成现代化,走的是另一条路:不是大上新厂,而是实施老企业挖潜革新改造,花钱不多,在国际上属于先进地位。他写了“对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的一点认识和建议”,主张要用西德的办法。小平、陈云同志看了他的文章后,给与了肯定,冶金行业及时调整了建设路线。
二是他长期在基层工作,把考察的美国、日本和西德的企业管理制度同我们的对比,深感我们有大加改变的必要。应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马洪的推荐,在上海市委党校作了“关于基层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报告。他认为我国的企业管理,一个时期叫党委分工负责制,一个时期叫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实际上大同小异。一个厂有几位书记和几位厂长,大家说话都算数又都不算数。每个人都要管事又都不负责任,出了天大的事故,结论总是党委集体决定的,大家负责,实际上无人负责。同时,因为分工负责,每人各管一段,把完整的生产割裂成几个部分,互相牵扯,对许多生产中应该立刻解决的问题,议而不决,决而不做,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行。主张改变党委负责制为厂长负责制。一时间引起极大的争议,从上海批到北京,直到胡耀邦同志看后作了肯定的批示,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的内部刊物登出和《红旗》杂志发表,非议才告平息,这项建议得以在全国工矿企业实施。
年周传典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年中国科协立项“技术引进新阶段与市经济”研究课题,周传典任组长,重点解决技术引进、创新和国产化问题。编辑出版了《从技术引进走向技术创新》一书。周传典还撰写了“吸取日本技术的经验,促进我国传统工业的现代化”,上报国务院,中央领导朱镕基、李岚清、宋健同志都作了同意的批示。
年离休后,他仍继续研究钢铁的发展问题。令他深感焦虑的是:一是发展要以品种质量为主,数量为其次,低水平重复建设盛行;二是五六十年来引进成风,造成“引进、消化、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对前者他写出“三论中国需要多少吨钢”,对后者写出“关于实施钢铁装备国产化推进自主创新的建议”均上报国务院,朱镕基、李岚清、黄菊同志作了批示。袁宝华同志对当时的争论,明确表示“将来的实践都会作出结论的”。
年鉴于国产化创新落后于钢产量的快速发展,周传典又撰写“关于实施钢铁装备国产化,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建议”上报国务院,黄菊同志批示同意。
年4月27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右二),上海市政协主席蒋以任(左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右一),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周传典(左一)等为宝钢四号高炉投产剪彩。
简历
年2月3日生于安徽省凤台县。
—年安徽风台县小学。
—年在西北工学院学习。
—年任鞍钢炼铁厂高炉炉长、副厂长。
—年任武钢炼铁厂副厂长。
年8月任冶金部技术司炼铁处处长。
—年任鞍钢炼铁厂厂长,率领炼铁专家组援助朝鲜。
—年任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冶炼实验组副组长。
—年到云南“五七”干校劳动。
—年组织钒钛磁铁矿试验工作。
—年在冶金规划研究院任教授级高工。
—年任包头白云鄂博矿高炉冶炼攻关组组长。
—年参加冶金矿山综合利用技术攻关组工作。
年当选为第三届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
年12月当选为首届中国稀土学会理事长。
年当选为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副理事长。
—年任冶金部副部长、总工程师。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年离休。
主要论著
1、周传典.我要更好地把技术献给祖国.北京:工人出版社..12.
2、周传典.十建议书.华夏出版社..1.
3、周传典.建议与纪事.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4.
建议与纪事(续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4.
4、周传典.周传典文集(第一卷).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5、周传典.周传典文集(第二卷).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6、周传典.周传典文集(第三卷).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7、周传典.周传典文集(第四卷).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8、周传典.中国冶金工业现代化的一点初识和建议.人民日报,.3,27.
9、周传典.关于我国基层工业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红旗杂志,.7.
10、周传典.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措施是什么?.人民日报,,9,19.
11、周传典.关于提高工业经济效益问题的一点浅见.经济日报,.
12、周传典.论中国需要多少钢?.经济日报,,8,8.
13、周传典.钢铁发展缓慢的原因在哪里.周传典文集1.冶金工业出版社..
14、周传典.发展钢铁工业的几个战略和策略问题.周传典文集1.冶金工业出版社..
15、周传典.钢铁企业技术改造的重点应放在哪里.周传典文集1.冶金工业出版社..
16、周传典.组织起来,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周传典文集1.冶金工业出版社..
17、周传典.我要大声疾呼:抓不好装备国产化,就搞不成工业现代化,难以实现经济集约化.周传典文集1.冶金工业出版社..
18、周传典.各级领导干部要加深对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周传典文集2.冶金工业出版社..
19、周传典.动员起来,开创钢铁工业节能新局面.周传典文集2.冶金工业出版社..
20、周传典.迅速抓好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换工作.周传典文集2.冶金工业出版社..
21、周传典.把产品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周传典文集2.冶金工业出版社..
22、周传典.关于提高工业经济效益问题的一点浅见.周传典文集2.冶金工业出版社..
23、周传典.关于攀西钢铁二基地建设方案的几点意见.周传典文集2.冶金工业出版社..
24、周传典.中国钢铁生产技术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周传典文集3.冶金工业出版社..
25、周传典.推进钢铁科技进步的三个主导方向.周传典文集3.冶金工业出版社..
26、周传典.钢铁工业技术改造的重点是什么.周传典文集3.冶金工业出版社..
27、周传典.鞍钢炼铁厂生铁质量显著提高.鞍钢炼铁获得三大成就的经验.周传典文集4.冶金工业出版社..
28、周传典.铸造铁冶炼技术的改进.要推广高炉冶炼低硅铁的技术.周传典文集4.冶金工业出版社..
29、周传典.包钢炼铁生产的三大技术难题.周传典文集4.冶金工业出版社..
30、周传典.中国炼铁三十年.冶金工业出版社..
内容来源:中国金属学会、中国稀土学会、粉末冶金协会、冶金专家周传典(徐立伟、王维兴)、泰科钢铁网、攀枝花市档案局,泰科钢铁整理编辑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观点和立场。
-8519-
转载请注明:http://www.fslingdong.com/lwtm/37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