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针对扬州大学文学考研,侧重于古代文学和文体学两个专业。
就历年真题分析看来,扬大考的题目还算中规中矩,都是我们应该甚至必须要掌握的内容。笔者分析了年至年的古代文学题目得出以下结论:从文体而言,小说、散文、戏剧、诗歌、词等均有所考察。按考察重点分布来看,诗歌最重要、其次为文、再次小说和戏剧、再之为词;从理论而言,尤重六朝文论;从朝代而言,魏晋隋唐首当其冲,明清次之。如此而来,大概的重点我们就有所把握了。
下面我们来说下读书法,引自我之前所写过的一篇文章中的内容并有修改:
“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先“用心”,继而再“细心”。用心让人能“删汰繁芜,荟萃菁华”,细心是让我们深入探究某一个问题的钥匙。
首先,我们要熟读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但初读时切记不要犯了“阅读障碍”的大忌,切勿一章就读一天,恨不得把一章的内容都看个明白。第一遍读书,建议一鼓作气快速过一遍,在脑海里有个大致的印象,这样对于之后的阅读大有裨益,会轻松许多。许多人或许会觉得第一遍快速过完后并没有记住什么,这是很正常的。如果你是那种过目不忘的人,那么考研对你来说就太容易了。我们的记忆需要重复,而这个重复又不是机械性的重复。需要你在重复的过程中用心体会,进而理解,进而在重复中深化理解,最后形成一种惯性的记忆。所以第二遍就是要去理解文本、重复文本,并适当地在心中搭起框架。比如某个文学分期内文学的时代背景、思想潮流、文体演变升降、流派的发展等等,并要注意相同文体的起承转合以及不同文体的渗透影响。第三遍自然要精读,经过上述的阅读后,你应该会对文本的大概了然于胸。那么接下来的这一边就是去发现所谓的难点重点,也就是所谓的不起眼的知识点,这看的就是细心。所以我说用心和熟读文本是基础,细心能帮你见旁人所不能见。
其次,我们要看真题。真题的重要性已经是老生常谈,在这里便不多赘述。只说一句,要多看几遍真题,最起码也要前期、中期、后期各看一遍才行。
最后就是有关背诵的问题。说起背诵,我看到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像是得了强迫症一样,非得把某个概念、某个题背得一字不差才行。这是一种很笨的办法,即便对于应试有效,但并不利于日后的学习,且费时费力。在我们三轮的读书后,文本中所谓的“文气”应该已经内化于胸了。所谓的背诵不过就是对于框架的梳理、充实,以及理解知识后的融会贯通而已。读书固然要记诵,但更重要的是体悟作者的思路,思路一通,知识自通。
此外,读原典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价值不仅在于助你理解文学鉴赏及批评,还在于我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谓“读书使人明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即是如此。当然,准备初试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不能通读某一原典,但我们通过阅读作品选来达到相同的效果。”
由于文体学跟古代文学密切相关,那么备考这两个专业除了要掌握好文学知识,还应当掌握古代文论的相关内容。以文体论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的时期,诸多文学理论作品,如曹丕《典论·论文》、刘勰《文心雕龙》、陆机《文赋》等应运而生,这些文论作品的出现在总结创作经验、指导文学创作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另外,南朝梁萧统的《昭明文选》作为一部文学总集,其选录、分体标准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一同对文学发展发挥着作用。《昭明文选》中对文体的明晰已然比较系统,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选录标准,分37大类(又有38类、39类之说),诗、赋两类下又有进一步的区分,这对后世文体辨析也产生了影响。比如宋代姚铉的《唐文粹》就在《昭明文选》的基础上归纳其文体分类,分为22类,克服《昭明文选》繁杂之弊。由此可见,文论,尤其是文体论,它与古代文学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古代文学不能离开古代文论,研究古代文论也离不开文学作品。
关于文学综合的参考书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yelunwena.com/lwtm/43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