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_论文题目 >> 论文要求 >> 正文 >> 正文

教师节特辑夏晓虹教授荣休纪念同门访谈录

来源:毕业论文_论文题目 时间:2017-6-13

夏晓虹教授与学生们

编者按:今年6月,北京大学中文系夏晓虹教授告别讲坛,正式退休。我们走访夏教授的学生们,请他们撰文讲述从学夏教授的感受和心得,从中选出十四篇,汇为一辑。这些文字呈现了夏教授春风化雨的师者风范,亦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学术传承的点滴轨迹,对我们理解师道之意义当不无启迪。值此教师节之际,推出此特辑,并祝所有执守杏坛诲人不倦的老师节日快乐!赵爽女士为此次特辑的编发贡献甚多,特此致谢。

我眼中的夏老师和“晚清的魅力”

陈泳超

关于夏老师。我们那个文学班有四十几个人,我们非常团结,经常搞一些活动,我们还接受北京市的一些项目,做市民的审美意向的考察什么的,评价还不错。当班主任的时候,夏老师性格比较淡然,所以她其实对我们的管理是无为而治。她是选好了这个班集体的领导,后来我们自己调整,我觉得大家很像自治的感觉,夏老师很少干预。但是夏老师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会想到如果这样做得不好,会不会让夏老师觉得不满意,这对我们整个集体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关于晚清的魅力。在我理解当中,晚清是一个特别有声有色的时代,打个比方,就像我们24节气当中的惊蜇,旧有的体系,生活方式,那些昏昏沉沉的东西,忽然一下子被外力打破了。然后一切都变得无秩序了,无规则,无主流,甚至生活都很不稳定,但是恰恰是在这个不稳定当中,很多可能性在不断地增长,而且它们之间互相观望,互相比堪,互相较量。在这么一个动荡的年代里面,能有所作为的人和事都显得非常生机勃勃,元气凛凛,所以我觉得它很像是惊蜇,其实已经打醒了,但是它还没冒出来,到了五四之后,就会大量地冒出来了。

晚清的民间文学有很多跟时代挂钩,比如说以前都有各种的五更调,以前唱的最多的就是城市小调,都是男欢女爱,甚至还有烟花女子什么的,这时候它就很多时代性的,比如说它会唱不要吸鸦片,不要缠足这些内容。这些是不是纯粹民间的很难说,我估计应该是,有一些觉醒的知识分子利用民间的东西来传播新思想。因为民间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会赶潮流的,哪个东西比较新鲜,它就会唱哪个,这里边已经明显可以看出这个时代慢慢醒过来的那种感觉。包括像黄遵宪等人,他也开始注意到民歌的重要性,还有一些早期的启蒙人物,还尝试借用这些方式。

祝福夏老师。夏老师,您教育了我们30多年,现在您光荣退休,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阶段,从此之后,您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做您爱做的事,看书,出去游览那些名胜古迹和文化遗迹,我们也祝愿您能够写出更多的文章,让我们欣赏,让我们学习。谢谢您!

夏老师是我的榜样

杜玲玲

记得当年读书时候,每星期到陈老师、夏老师家去听讲,听老师们聊天。记得有一次陈老师说夏老师做学问,有一种福尔摩斯式的精神。多年后,我慢慢理解到,那是出自天然的兴趣,基于精确的判断,然后则是漫长的追踪与发掘、耐心的坚持和执着,当然需要全然的专注和投入,最终是厘清史实还原真相,将旧年人物逐一呈现。

那个时候夏老师还偶尔唱歌,是非常美好的女中音,《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啊,可有《山楂树》的歌声仍在轻轻荡漾。

夏老师是难得遇到的好老师。夏老师自己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趣味的人,她对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到那个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状态,经常是不经意中几句话,就是非常及时的点拨和引导。

课堂上的夏老师非常可爱,有一种特别认真、非常笃定的风格,不紧不慢,逐一细细道来。看得出每次上课之前夏老师的备课非常精心,用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准备,因此听夏老师的课,笔记常常是厚厚的、可以不断温习仍有新收获的。

后来我自己也做了老师,虽是教语言的简单工作,但夏老师是我的榜样,每每想起,不敢不认真备课,尽全力去上每一次课。前次听陈老师说夏老师每次上课前仍会准备到深夜,我非常感佩,更觉鞭策:老师尚如此精进,学生怎敢松懈。

至于这次纪念会的必答题“晚清的魅力”,晚清的魅力是在剧烈的社会变动、文化变迁中,有像夏老师书中的那样一些“旧年人物”,他们或丰富混沌或勇猛锐利,能够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承担起“不可能的任务”,以睁眼看世界的的清醒,以无惧祸福的勇毅,以新一国之民的担当,支撑了局面。文化激荡产生的这种巨大活力,正是我理解的晚清的魅力所在。

想对夏老师说的是,夏老师,恭喜您荣休,祝贺您的人生开始一个新的阶段。您为学、为文的境界,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感谢您,祝福您!

温煦如酒人淡如菊

郑勇

我93年从山柔水温的江南入京,拜投在平原师门下读书,也从此和夏老师结缘。那时的夏老师刚过不惑之年,而我现在却到了望五之年——转眼之间二十多年过去了。感叹时光容易把人抛,却又惊叹夏老师温煦的笑容恒常不变。毕业之后,小女出生之前,我经常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回北大,那正是夏老师当年在北大做“走读生”往返家校的路线。现在想来,北大如家一般的魅力,其实是因为平晓师的吸引力。无论是在教师里听老师的课,还是在平晓师家里喝茶聊天,也不论是工作上寻求帮助,还是生活中遇到烦恼,每次见到夏老师,再次看到她那样温煦的笑容,心境会顿时安静下来。

北大读书时选修过夏老师的“明遗民研究”和“晚清文人妇女观”,印象里夏老师总是那样不疾不徐地讲课,一黑板一黑板地写,我们就在下边一页一页地抄,一学期下来就是一本厚厚的讲义。回想起来,夏老师的课堂真是难忘的风景,身材瘦高得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玉树临风的境界。

后来,听从老师的建议,毕业论文选定南社研究,晚清是夏老师最为用力,浸泡时间最长,也最为熟悉的专业领域,在学界大为流行的说法“晚清的魅力”,即源自夏老师的《晚清的魅力》一书,而就我的感受而言,晚清的魅力其实就是夏老师的魅力,不古不今,亦古亦今。除了在南社人物、历史和相关的报刊资料文献的关键处不时向夏老师请益外,最大的收获是跟着夏老师泡旧期刊室,到北图查资料,读与南社有关的旧期刊,关系不大的鸳鸯蝴蝶派杂志也胡乱看了不少。未名湖边旧期刊室当时还是燕大的老楼,陈旧灰暗,白昼亦如永夜,有如荒山古寺的远离尘嚣。有一天突然明白,难怪经常泡在这里的夏老师,总是挂着那样与世无争的温煦的笑容。参加答辩评委的赵园老师说,看你论文像夏老师的学生啊。同班同学羡慕我,说入了平晓师门下,真幸运,可以同时得到夏老师和陈老师的双导师指导。还好毕业论文最后评为优秀,否则,哪对得起老师啊?

和毕业论文一样,在平晓师指导下编选“学者追忆”书系中的《追忆蔡元培》、参与撰写《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对我也是很好的学术训练。从北大红楼到赵家楼的重走五四路,至今记忆如昨。这两套书流转多家出版社,至今仍在重印,屡见被相关研究者列入参考文献,可见其学术价值和持久的生命力。我也经常听学者说陈夏师与门下弟子兼有历史研究之长,想来也是称道他们治学严谨,注重回到历史现场,从史料出发,而非倚重理论或主题先行吧。

工作以后,依然得到夏老师许多帮助。夏老师前后给过三联六本书:和陈老师合编,在98年出版在百年校庆前后影响很大的《北大旧事》,入“学苑话题”书系的《阅读梁启超》,和杨早合编的《酒人酒事》,和吴令华合编的《清华同学与学术薪传》,以及《追忆康有为》和《追忆梁启超》。在我主编《读书》期间遇到过一段艰难时期,夏老师再次应约赐稿救急,当时的感受真是雪中送炭啊。

如果说今生最大的转折是入北大,那么最大的幸运就是得遇平晓师了。祝福退休之后的夏老师,没有了讲课重负,可以更多照顾自己的兴趣爱好,集邮,收集创刊号,旅游——千万里的山水长卷为夏老师打开,愿夏老师流连其间,得山水之清气,极天地之大观。

夏老师对我的影响

洪越

我叫洪越,是夏老师的第一个研究生。一九九五年入学,九八年毕业,现在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卡拉马祖文理学院东亚系教书。

今天是夏老师从北大课堂退休的典礼,我想说说夏老师对我的人生的影响。这个影响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人生道路。九八年硕士毕业的时候,我其实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正好美国纽约州北部的柯盖德大学中文系要找一个中文助教,帮他们的本科生练习口语。夏老师和陈老师就推荐我去了。从那儿开始,我在美国上研究所,然后工作,从九八年一直到现在有十八年了。当时在北大上硕士的时候,我也考过GRE想出国留学,但是因为下不了苦工学英语,考不上分数线。所以我常常想,如果不是夏老师推荐我去柯盖德大学的这个机缘,我的人生会很不一样。

夏老师对我的第二个影响是专业兴趣方面。到美国以后,因为导师的原因,我改学了古代文学。但是,我对近现代一直有兴趣。到卡拉马祖之后,因为系小,什么都教。我们开玩笑,说是从《诗经》教到《红楼梦》,从尧教到毛。我因为对古代、近现代、当代都有兴趣,所以也以此为乐。比如去年刚开了一个课,叫“中国女性”,就是从梁启超、何震对妇女解放的不同的理论构想开始,然通过口述历史、回忆录来看女性在20世纪时代变迁中的经验。这个课学生非常喜欢,因为觉得改变了他们对中国、对中国女性的一些成见。而这个课程的构想,我也是希望能继承夏老师的研究思路,强调历史中的人的复杂性。

夏老师对我的第三个影响是师生之道。我读书的时候不太用功,也常常怀疑自己不适合做研究。但是夏老师总是鼓励我。看我对什么有兴趣,指导我选课题、找材料,帮我走上研究的道路。我教书以后,也接触到各种学生,才能有大小,在知识、学习方法的准备上,也有强弱。我当然会为杰出的学生骄傲,但是对准备差一些的学生,对自己比较怀疑的学生,我也尽量鼓励他们,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提高能力,加强信心,希望能对他们以后的人生有一点好处。在这些方面,我也得益于夏老师的榜样。

我们学校的一位音乐系老师在退休仪式上讲了一个故事。他刚从耶鲁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没有正式工作。一边在餐馆全职打工,一边和耶鲁大学的一位有名的钢琴家学习。他当时已经不是耶鲁的学生,又没钱,但是那位老师每个星期两个小时和他见面弹琴,也不收费。他问这位老师,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怎么报答你?他的老师说:到了时候你就会知道。他说,后来自己当了老师,就真的知道了。(这位老师在我们学校以对学生超好著称)听他讲这个故事,我很有感触。我也希望和他一样,继承老师为人为师的精神内涵。

如影随形的晚清

赵爽

屈指算来,离开师门已经有整整17年了。因为夏老师制作荣休纪录片《与您相遇如此幸福》,有机会重返师门匆匆“恶补”错过的功课,并向老师和同门汇报自己这些年来的所学所做,感到非常激动和荣幸。但我还有另外一种感觉,虽然如今从事的职业和研究生时的专业相距甚是遥远,在师门所学的关于晚清的许多许多,却如影随形,一直在支撑我和保护我。

这些年的大部分时间,我在参与制作和农业、环保相关的科普类节目,与专业相隔得如此遥远,一开始是如何的郁闷可想而知。不过感到庆幸的是,我能够不时地在选题中寻找到一些熟悉的契合点,从而使自己有勇气做下去。

比如我接触较早也是做得最多的选题,是一种保护动物——麋鹿。这种动物一开始吸引我,是因为它和晚清的关联——它是由晚清的来华传教士阿芒·大卫(中文名字是谭卫道或者谭微道)在年发现并且介绍给世界的;而年麋鹿在中国本土的灭绝,直接原因则是八国联军的入侵。或许因为这种关联,对麋鹿这种动物,我总会有一些挥之不去的亲近感。

再比如,我们策划过一套关于动物驯养历史的选题,叫《活着的历史》,其中我最







































成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slingdong.com/lwyq/34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