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保险理赔 >> 保险理赔优势 >> 正文 >> 正文

我妈可后悔了

来源:保险理赔 时间:2024/8/7

灰鸽叔叔

1

我妈最近可后悔了。

作为早早“配合倡议”,早早接种完三针疫苗的老太太,在左邻右舍中获得了一条“大新闻”:

医院附近,在小区附近,在地铁站附近,在朋友圈里,都出现了“疫苗黄牛”——只要你跟着他去打疫苗,就能拿钱,你给他块车费就行。

去打疫苗的地点覆盖各个区,价格也不尽相同。

“呢!”我妈说。

我一开始觉得这是造谣,哪个社区还那么富裕啊,就在几个群里问了一问。

结果发现——

还是低的。

我妈当即表态:

以后再有什么倡议,坚决不能及时响应。谁听话谁傻子。

2

按照常理,“打疫苗”是件挺正常的事儿,但现在确实搞得很不正常。

过去一个多月,要么往死了罚你,要么往死了奖你。罚得毫无法理,奖得缺乏人性。

曾被叫停的一则告知

一会儿威胁你,家人不打就要丢工作;一会儿又喊你,快来打啊,奖金都赶上最低工资啦……这种二极管思维令人啧啧称奇。

如果你说“哎呀,我觉得这么罚这么奖都不对”,那边就会很委屈:

“不罚怎么有人重视?不奖怎么有人肯来?指标压在那里,我也没办法啊!”

上头的思路看来也很简单:既然之前“罚”的压力那么大,那我给你一个指标,再给你一笔拨款,你去完成它。这总比“光给指标不给钱”要善意得多。

于是,“重罚”就成了“重奖”,还催生了黄牛生意。

社区把这笔钱发下去了,“有偿接种”,“用之于民”,应该能提高接种率,但这事儿,恕我直言,真的办得超烂。

3

别说我妈,我现在都觉得“早配合”是傻子。

之前主动打第一第二针的时候,看到后来有街道发购物卡,抽手机,我们还在调侃“错过了机会”,但毕竟额度不大,我们全家就当少拿了“周边产品”。

到了推广第三针的时候,我妈还问我,要不要去打,她还想出去和老姐妹一起玩,“这样保险一点”。

我说你自己定啊,应该也没什么问题。

结果老太太第三针接种的时间比我还早。当然,什么都没有。米面油都没有。

后来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已接种”在“出去玩”这个层面并没有任何意义。你全程接种也一样出不了门,一样抢不到菜,一样配不到药,一样要天天做核酸。小区里那些没接种且感染的倒康复得不错。

再后来,就是“去接种的可以去拿”,这几乎就是明晃晃地惩罚“早配合”的老人了。

你配合得越积极,越显得蠢;越不配合,在未来获得的奖励就越高。

将来如果还有什么“倡导”,要不要响应?遇到旧区改造,要不要当钉子户?这满大街的块就是答案。

4

有位黄牛透露,得了吧,就算,来的也没大家想的多。

不意外。完全可以推测。

到今天还“尚未接种”的原因,要么是身体确实不符合接种条件,要么是心存疑虑。你扔出,非但不能减轻,还会加重这种疑虑。

“无事献殷勤,必然没安好心”——这话你一定听过。

为了扭转观点的人会有,但不至于很多;反倒是之前相信倡议及时响应的一部分人,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

更糟糕的是,就算社区“两袖清风”把钱都发掉,“灰产”可是实实在在形成了。有专车开辟了“拉人线路”,有保姆偷偷带老人去打针把补贴拿掉,还有变着法以各种身份上门的,甚至也不排除个别工作人员……

说白了,三个月前有些人发现“做得烂根本没后果”,你也不可能指望他们“有进步”。“只要完成KPI,不管知情权又怎样,人神共愤又怎样”(大家应该知道我说的是啥事儿)。

以前一两百块的购物卡,没什么可操作的余地,现在动不动上千,余地就大了。

这是好事儿?这算新增的疫情相关岗位?这个代价值得?我不觉得。

大家都知道,我从来不愿意妖魔化疫苗。但是,本来挺正常一件事,就显得疑问重重。

5

一直到今天,惩罚很奇怪,奖励很奇怪,增加接种率的方式也很奇怪。在《到底该怎么动员打疫苗?》中的判断,依然一个都没有实现。

拨款该用在什么地方?我用肚脐都能想到:应该用在保障层面。比如,让保险介入,甚至自己直接保障。

来接种的居民,可以获得一份涉及疫苗副作用的健康险。比如一年期的,带体检的,很合理。如果不想买保险,那就直接自己来——

比方讲,如果有那么千分之一的可能性,有位接种者遇到了副作用,生活受到了一些影响,那它就会获得对应的补偿,上限就是:X0=000。

大家会觉得很合理,对疫苗也会更有信心:“一般情况下是没事儿的,打疫苗是为自己好,就算万一有事儿了,保障也是充分的。”

对担心副作用的人来说,够吗?当然不够。对一直相信疫苗的人来说,是不是会动摇他们?当然会。那么,“用于意外保障”难道不是一个正常的思考路径吗?为什么没想到呢?或者说,不愿意、不可以去想到呢?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只知道,有朋友说,黄牛的报价,已经涨到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yelunwena.com/lwzd/45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