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的写作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凡未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不合格者,不得毕业。
2.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坚决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论文中凡引用他人著述或学术成果,均应采用注释或列参考文献的方式,一一注明出处。抄袭、剽窃他人论文的一经查实,该论文做不合格处理。
3.毕业论文的选题应严格限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范围之内,大致包括:语言学研究(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研究(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可具体到对某一作家、某一作品、某一文学典型、某一文学现象的研究等);文学理论研究;写作学研究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等。调查报告、工作总结以及本专业以外的论文不得作为毕业论文提交。本方案提供了参考选题附后(有的仅提出一个大致的研究范围或方向,意在引导学生研究思路,提倡学生发扬独立思考精神,自主确定选题)。
4.毕业论文应当做到观点新颖、明确,材料翔实、有力,结构完整、谨严,语言顺畅,格式规范。
5.毕业论文应包括:目录、正文(论文题目、论文摘要、关键词、文章内容、脚注)、引用参考文献资料目录(不少于十篇)及后记。对所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资料,论文中必须注明所引用著作的作者、书名或论文名、出版单位(或期刊名)、出版时间及版次,引用其它参考材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参考文献单独列一页正文之后。后记放在参考文献之后单列一页。
8.毕业论文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技巧
选题如挖井
1.选题大小适中
2.选题要有价值(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
三、古代汉语参考选题方向
说明:
1.可由指导老师提供参考选题,学生也可以自己选题。
2.下面参考选题中有的只是论题范围,用作论题则范围过大,请指导教师注意把关。
一、文字部分
1.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2.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3.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4.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
5.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6.试论词义引申的规律与方式
7.《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
8.《论语》常用词汇研究
9.《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10.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
11.汉语词汇双音化动因研究
12.“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13.《韩非子》中的被动句
14.《孟子》中的“其”字
15.《孟子》中的“之”字
16.《左传》“之”字研究
17.《左传》中语气词“也”
18.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
19.古代汉语“把”字句研究
20.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21.古代汉语词序研究
22.古代汉语兼语式研究
23.古代汉语连动式研究
24.指代性“见”字词性研究
25.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26.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2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28.主谓间“之”字探源
29.专书的用韵研究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30.陶渊明用韵研究
31.论音韵学在古籍阅读中的作用
32.汉语语音演变规律考察
33.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34.试论“据文证义”的训诂方法
35.试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左传》的外交辞令研究
36.杜甫诗文修辞研究《红楼梦》人物语言风格研究《左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水浒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37.《孟子》论辩艺术研究
38.《战国策》外交辞令研究
39.辞典学理论研究
40.中学文言教学研究
41.古代汉语字词典释义辨正
二、语言学1、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2、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3、说汉语的音节4、说同音词5、说同义词6、说汉语的词类划分7、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8、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9、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10、汉语的借词11、论使用语言和艺术语言12、论20世纪中国语言理论教材的发展13、论语言和交际的关系14、论语言和文学的关系15、论语言和新闻传播的关系16、论中国的语言教育17、论共同语的类型和发展18、论社会观念的变化和语言观念的变化19、论语言环境的类型和作用20、论语言规范化和语言发展的关系21、论语言系统的结构22、关于营业员语码转换的调查
三、现代汉语1、论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普及2、论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3、论五四运动中的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4、论书面语发展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现代化5、论废除文言文与学习文言文的关系6、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相互影响的考察7、论广告语言技巧的变化趋势8、论当前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及对策9、关于校园普通话应用情况的调查10、关于双语生活的调查11、论一部文艺作品的比喻(比拟)语言艺术12、关于身体部位的方言词的比较调查13、家乡方言和周围方言基本词的对比研究14、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15、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16、报刊图书中的汉语拼音应用考察17、“正词法”和汉语的书写改革18、论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19、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20、普通话语音研究21、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22、网络汉语研究23、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2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25、现代生活中的新型句式研究26、新词新语研究27、外来词规范研究28、字母词研究29、成语研究30、同义词反义词运用研究31、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32、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33、汉字和汉文化34、现代汉字学的研究35、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研究36、部件研究37、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38、如何整理异体字39、如何整理异形词40、规范汉字的研究41、汉字的前途42、“修辞与语境”浅谈43、“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44、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45、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46、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47、谈词语的“巧妙配合”48、谈“成语的活用”49、谈“叠用句”50、谈“四音节语音段落”51、谈“比喻”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52、词典释义研究53、常用字字频研究
四、写作类(写作方向)选题1、老百姓“春晚”情节解读2、“无厘头”喜剧的幽默表达模式3、普通话测试中四川人易读错汉字的归类与分析4、试论书法艺术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传播的影响5、浅论日韩影视剧对大学校园流行语之影响6、《世说新语》悭吝形象浅论7、中小学生对写作的抵触心理探源8、《花间集》中的鸟意象9、李白、杜甫生死观比较10、《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分析11、流行歌词的诗意化写作12、《红楼梦》诗歌用典分析13、拜物意识的渗透--现代流行小说主题分析14、论几米漫画文字的主题倾向15、从《三言二拍》看市民意识的觉醒16、当代诗歌创作中的游戏风格17、日韩恐怖电影中的叙事模式18、白先勇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色彩运用19、武侠电影主题中的现代意识分析20、卡夫卡小说的象征模式21、试论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心理刻画艺术特征22、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探讨23、浅论苏童小说的女性悲剧美24、试论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的主人公形象25、浅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女性形象26、试论张爱玲小说语言特征27、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女性心理28、中国乡土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29、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散文化语言特征30、简析郁达夫《沉沦》的人物心理31、论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32、论皇甫枚《步飞烟》中的悲剧冲突与悲剧元素33、论阅读者的再创造34、论文学解读流程中的情感导向35、唐人小说《尼妙寂》、《谢小娥》的叙述话语与艺术建构36、论文学阅读的心理定势37、《霍小玉传》之主题思想与人物性格38、论模糊语言在写作中的运用39、唐宋“公案小说”写作模式分析40、《虬髯客传》肌理结构探析41、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42、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3、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44、试论李清照的词学观及其创作45、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46、网络小说写作得失论47、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48、论王海鸰小说创作特色49、当代散文写作特色研究50、论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51、从写作角度看陆机的《文赋》52、张爱玲小说写作技巧初探53、叙述角度中的第二人称54、从心理学角度看写作中的灵感55、意境说56、《长恨歌》主题分析(注:此《长恨歌》为唐朝诗歌)57、《白鹿原》的语言艺术58、《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写作理论59、中国传统画论中显现出的写作艺术60、受体意识对于写作的影响61、试论“美文”的为文基础62、戏剧中“冲突”出现的写作技巧63、多元叙事主体笔下的事实还原64、写作中指代方式的运用65、都市言情小说的写作优势分析66、试析新闻写作中的言语暴力现象67、指代对写作情境的拓展68、应酬之作的优劣势比较69、试议散文中的意境与情境70、概念陈述与描述的写作分野71“戏拟”手法在当代文艺评论中的运用72、新闻写作中主体意识渗入模式分析73、第一人称与全知视角的交融----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方式分析74、苏、辛词中典故使用与情境出现75、《儒林外史》中“曲笔”模式分析76、简析当代“恶搞”类视频作品中的叙事元素77、“莽汉”诗歌中的意象与文化符号78、“莽汉”诗歌中的性别书写79、“莽汉”诗歌中校园的色彩80、余秋雨散文中的情景设置与想象空间81、《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分析》82、《试论鲁迅文体风格》83、《简论左联文学的取材和结构特色》84、《演义小说的故事性叙事》85、《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86、《论新写实小说》87、《舒婷诗歌鉴赏分析》88、《八十年代农村叙事-论路遥》89、《万水千山走遍—三毛作品简析》90、《上海的见证-王安亿和张爱玲》91、论张爱玲小说对《红楼梦》的继承92、论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93、当代女性作家创作特点分析94、从"超女"、"快男"等文化现象入手分析当代大众文化的特点和价值95、论鲁迅作品的当下意义96、周星驰电影的喜与悲97、论好莱坞电影中所蕴含的西方文化图式98、论网络写作中的读者介入及其影响99、论民工诗歌创作的特点和价值、从偶像剧的风行看受众接受心
五、文学类(文艺学方向)选题
1、孔子文艺思想研究2、庄子的审美心胸理论研究3、禅宗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4、论以意逆志的诠释学意义5、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例谈谈“以意逆志”6、谈谈”诗言志”和”文以载道”观的局限7、比较陆机、刘勰关于艺术想象的理论的异同8、试论”写景”和”造景”.9、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10、中国文学思想中的文学与世界的关系11、论朱光潜文艺思想的现代意义12、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13、柏拉图文艺理论对西方后世文学的影响14、论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15、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对西方后世文学的影响16、黑格尔文艺思想研究17、论尼采审美救赎观的意义18、文学性问题与现代文论19、论“远距异质”的比喻法则在现代诗学中的意义20、论元叙述理论对小说的影响21、论英伽登文本层次论的理论价值22、论叙述视角在故事讲述中的意义23、论唯美主义内在的精神困境24、新批评“细读”原则在现代诗学中的意义25、论“像作家自己一样去理解其文学”之信念于现代阐释学的意义26、“作品本体论”的得与失27、米兰.昆得拉的小说理论与其创作的结合
六、文学类(古代文学方向)选题一、先秦文学段参考选题1、古代神话研究2、中国古代文学原型研究3、盘古神话研究4、略论昆仑山与西王母崇拜5、《周南关雎》接受史论6、论《诗经》中的水文化7、《诗经》与原始宗教8、《诗经》叙事特征研究9、《诗经》中女性美的标准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0、论《诗经》对中国文学民族特征形成的影响11、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12、论《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意义13、论孔子的诗学思想14、《庄子》中的畸人形象及其思想内涵15、《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16、庄子文艺思想研究17、《左传》与《三国演义》战争描写之比较18、论《战国策》的叙事艺术对《史记》的影响19、孔子诗论分析20、孔子、庄子的审美观念之比较21、《孟子》散文艺术汇评22、论“三言”与庄子的立言方法23、论《庄子》寓言中的人生意蕴24、论《庄子》对神话的改造和使用25、论《离骚》与《庄子》浪漫风格的异同26、《离骚》与《诗经》比兴手法之比较27、屈原《天问》与柳宗元《天对》比较研究28、《楚辞》与湖湘文化的关系29、《离骚》创作的时间与地点研究30、《九歌》与湖湘文化的关系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段参考选题1、《史记》与先秦历史散文的关系2、汉朝四言诗与诗经的关系3、建安诗歌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和发展4、《出师表》与《兰亭序》的文化比较5、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比较6、试论谢眺诗变对唐代诗风的影响7、汉乐府的叙事诗中的个案研究8、《史记》的人物描写与春秋笔法9、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10、曹植诗风的衍变11、《古诗十九首》的人生思考12、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13、论“建安七子”的文艺思想14、王充《论衡》中的文艺思想研究15、《史记》帝王形象述论16、《史记》诸侯形象述论17、《史记》将军形象述论18、从《史记》“太史公曰”看司马迁的史传艺术思想19、陆机《文赋》的文论思想20、论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进步倾向21、论汉乐府中的人民自由精神22、《孔雀东南飞》与中国叙事诗传统23、试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24、论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25、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6、试论三曹诗歌的艺术差异27、试论阮籍《咏怀》诗28、司马迁《史记》对既有古史材料的利用、借鉴、摘取的研究。29、《史记》、《汉书》文风比较研究。30、贾谊文赋的思想、艺术渊源和特色。31、对建安七子的专人研究。32、论阮籍《咏怀诗》33、魏晋门阀制度与魏晋文学的关系。34、东汉末期士风与文风的关系。35、论“魏晋风流”。36、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与此前、此后的相关文学和史传的关系。37、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与当时佛、道信仰38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鬼怪形象研究。39杜甫对魏晋风流的继承和发展。40《文心雕龙》的文学观。41宫体诗中的女性描写。
三、唐宋文学段参考选题1、冯延巳词研究2、郑谷诗研究3、漫游之风对唐山水文学的影响4、论贞观诗风5、论陈子昂诗歌主张6、试论晚唐骈文复兴的原因7、柳永词中市民情调分析8、林语堂眼中的苏轼——评林语堂《苏东坡传》9、秦观艳情词分析10、论杨万里的“诚斋体”特征11、论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得失12、宋人咏王昭君诗文分析13、西昆体何以盛行于宋初?14、晏几道的爱情观15、论苏轼“以诗为词”的得失16、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17、岳阳楼诗文与洞庭文化18、评陈子昂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创作实践19、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20、唐代边塞诗的风骨(或再认,新评价)21、谈李白诗歌的夸张22、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23、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24、从“三吏三别”看杜诗“诗史”之特征25、高岑边塞诗风格的异同26、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之比较27、试论王维的边塞诗28、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29、杜甫诗歌在诗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30、《长恨歌》主题新探31、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32、论《长恨歌》的艺术美33、从新乐府诗看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34、评韩、柳古文理论的语境功能35、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36、论杜牧的咏史诗3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38、论李商隐的七律诗39、论唐代描写音乐的诗歌40、重评西昆派41、论张先写影的艺术特色42、论苏轼诗词散文的理趣美43、论苏轼的婉约词44、论宋元话本中的妇女形象45、江西诗派评述46、欧阳修散文风格论47、李清照的词和词论48、论严羽的辨证诗学观49、论严羽诗论对明清诗论的影响50、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及志趣51、论苏轼对词体的创新52、苏辛词风异同论53、论辛派词人的创作成就四、元明清文学段参考选题1、论关汉卿杂剧中妓女形象的塑造。2、从《琵琶记》蔡伯喈形象看伦理冲突中的科举士子。3、试论《三国演义》毛评的人物品鉴。4、《三国演义》周瑜形象浅析。5、《水浒传》中的战争叙事艺术6、“梁山好汉”道德评说。7、论高启之死及明朝文人政策。8、浅析《西游记》中女妖之欲求。9、袁宏道山水游记与“性灵”说。10、试论《金瓶梅》的道德理想。11、话本小说的题材类型与线索结构关系述论。12、论《儒林外史》与《围城》中的士风人情。13、论《红楼梦》续书的情节设置。14、《红楼梦》中伶人生存状况考察。15、乱世名妓自风流-------论李香君与柳如是的政治节操。16、《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杂剧比较17、论关汉卿的历史剧18、《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备形象19、《三国演义》和三国戏初探20、论《水浒传》的招安结局21、《西游记》与心学22、论明代商业活动――以“三言”“二拍”为中心23、杜丽娘与崔莺莺之比较24、清代小说中所反映的科举制度25、《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形象论26、《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27、薜宝钗论28、清初散文三大家(魏、侯、汪)比较29、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30、简论《东堂老》的商人意识与文化意义31、《四声猿》杂剧中的女性意识32、元散曲的隐逸思想33、论马致远的神仙道话剧34、论关汉卿喜剧之“双壁”——《救风尘》与《望风亭》35、“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36、《聊斋志异》的男权意识37、论龚自珍诗文的萧声剑气38、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39、《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40、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41、《西游记》的谐趣42、论曹雪芹的悲剧观43、论“意淫”与“皮肤滥淫”区分的文化内涵44、陶渊明与曹雪芹45、以人为本与权诈——治理大观园的两条路线46、钗黛合一论47、薛宝钗的诗与诗论48、薛宝钗的二难处境及其对策辨析49、论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及其文化意义50、论黛玉的性灵之真51、王熙凤论52、探春论53、妙玉与惜春之比较54、关于《儒林外史》主题的思考55、论《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形象及其意义56、论王国维的意境理论
论文代写
长按“识别”
代写论文精英团队,致力于提供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论文代写,10年论文写作经验!两百多人高校硕博团队!优质代写!%包过!联系方式::,专业优质论文代写,值得信赖!!!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最大的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fslingdong.com/lwzy/37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