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投标,你准备好了吗?
每年12月份,都是让人紧张又期待的日子。对于高校青椒和部分老椒来说,手上没有国家课题的滋味儿可有点不好受。这不,年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指南马上要发布了,湖北某大学的L老师又开始焦虑起来。
作为刚刚生了二宝一年的新妈和青椒,刚刚履行家庭角色又要为自己的职称努力。“清点”了自己的成果,c刊5篇,专著一本,省级领导批示一次,和同事比还有些竞争力,但是和学校的评审标准一比,满心欢喜但又无限失落,就差一个国家课题了。
说到这个,可是L老师的心头痛。其实院系非常重视国家课题申报,去年系主任还请了一位“专家”来做了讲座。L老师也申报了一个课题,但是专家可能讲的太多了,让L老师觉得有灌水嫌疑,没啥“干货”,听完了觉得没太大用。自己在写的时候,还是跟着感觉走。
其实,作为严肃的国家课题,其申报和评审有严格、科学和规范的流程。很多人还给学长发私信,问能否帮忙走关系。学长送你5个字:图样图森破!
很多人屡申不中的根本问题是没搞清楚论文和课题之间的区别。论文是学术属性更多,而课题是政策属性为主。课题可以理解成是政府公开向学术界招标的项目,不可以做无用之研究(引自华侨大学毛浩然教授)。如果用同一套逻辑去面对论文写作和课题申报,自然会出现发了很多论文但是课题申报不上的问题。
对于从未申请过课题的小白来说,更需要去掌握课题申报和写作的范式和“套路”,避免踩坑,避免做无用功。学长身边有很多申报阿Q,会以“我也是第一次申报”来进行自我安慰,但是第一次总需要突破。每一个第一次就意味着又是新一年,时间让人伤不起啊。
标书怎么写?分享一个小故事
很多人每年都是等着指南发布再开始准备,这是大错特错!课题申报更多是学者长期坚持研究的一个结果,而不是给定题目的考试。正确的做法是,从自己的研究出发,进行长期准备,然后再与当年度的指南题目去进行匹配和调整。否则,每年12月中下旬发布指南,3月1号就要提交,很多学院还要求提前交。如果等着指南发布再开始准备,寒假又是一片鸡飞狗跳,年都过不好,何必呢?学长身边就有这种坚持申报、长期备战的人,曾经有一个学友,连续两次参加活动,他研究的是返乡农民工群体的网络创业问题,第一年他来了,用了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进行研究,申报后结果没中。第二年,他又来了,经过专家讨论,他转而采用定量研究的思路,用了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研究主题保持不变。在众多的同类申报选题都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时,他的申报胜出。学长也讨教了几条他自己的几条经验:第一,标题和关键句一定要加黑突出显示。要帮助评审专家节省时间,引导其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yelunwena.com/lwzy/39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