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献综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文献综述是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的核心部分。文献综述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位论文的质量。之前在《如何写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一文中已提及该如何写文献综述,但是我认为有必要写一篇文章专门来讲讲文献综述该怎么写。起因是我近期看的几十份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写的实在难以恭维。文献综述甚至不参考任何一篇CSSCI期刊论文。这种开题报告除了贡献了一些字数,对开题报告的写作和未来学位论文的写作没有任何的意义或贡献。
在很多人看来,文献综述,就是对已有文献的综合和述评。把“综”理解为“综合”,把“述”理解为“述评”。这么理解文献综述也不是不可以。但多少有未能达意之嫌。
文献综述的英文是literaturereview,重点在于review。review这个词有回看、回顾的意思,也有评论、评价的意思。例如世界顶尖的经济学杂志AmericanEconomicReview,就可以翻译为美国经济评论。我把文献综述理解为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并加以评论。
要做文献综述,首先要知道文献包括些什么。文献是一个容器,里面的内容很广,种类很多。文献包括书籍、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工作论文、会议论文,以及报纸、网站新闻、政府出台的各种文件(政策、条例等)、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等等。宽泛地说,除了你正在写的这篇论文或书稿之外,其他文字性资料,公开发表或未公开发表的,都可以作为文献。
写一篇好的文献综述需要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检索文献。
很多同学会说,检索文献还不简单吗?用中国知网,输入检索词、短语,再点击“搜索”就可以了。文献检索并不简单。文献检索的目的是寻找与研究话题相关的文献。寻找文献至少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政策法规类的文献。政策法规一类的文献最好到颁布的部门官方网站上寻找。
二是数据库检索文献。常用的中文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文献检索引擎,如百度学术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检索文献。常用的英文文献检索数据库,如Jastor等;出版集团,如Springer等。这些都是获取英文文献的来源。
三是从文献的参考文献中寻找文献。从文献的参考文献中寻找文献。这是非常好的方法,尤其是外文文献,如英文文献。国外学者写论文或著作,一定会引用这个话题领域最经典的文献。因为如果不引用经典文献,就过不了审稿人的关卡。审稿人的逻辑是这个话题领域最经典的文献都不引用的话,你根本不可能做出更好的研究,直接就把论文毙掉了!早些年,我国学者们写文章不太注意列出参考文献,近些年已有很大的改善。所以,在我国学者论文的参考文献中也可以找到一些经典文献。
第二步:筛选文献。
原本想把文献筛选与文献检索放在一个部分,几番思考后,我决定把这一部分拿出来单独讲一讲。很多研究生可能会有这样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只要是找到的文献都是好的,都是可以模仿的。这一认识会让我们误入歧途。甚至一些硕士研究生模仿别人的硕士论文,而不顾所模仿的论文质量。如果说别人写的论文是80分的水平,你又模仿不到人家的一半,你的毕业论文想过关,那是白日做梦了。从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文献包括正式发表和未正式发表的两类。以中国知网为例:期刊论文是正式发表的文献,学位论文是未正式发表的文献。学位论文是知网从学校或从研究生手里买来的,并且没有优劣、好坏的审核,所以我们能查到的学位论文水平参差不齐。这已经是一个共识。所以,最好不要轻易模仿学位论文!
筛选文献的标准就两个:一个是与你要研究的话题领域或研究方法相关;另一个是文献必须是高水平的文献。
第一个标准很好理解,但对于一些研究生来说,却不容易做到。找了一圈下来,各个数据库都尝试过了,可能没有找到相关文献;然后得出一个结论,没人做过相关研究。这是一个不恰当的、草率的结论。比如你有没有更换检索词。例如我要去找关于“流动儿童”的文献,关于“随迁子女”的文献也要检索出来。否则,你会丢掉至少一半的文献。
第二个标准是高水平文献。我认为高水平文献至少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一是文献的作者是学术领域里的“大牛”,即文献的作者是学术领域中的权威人物;二是文献发表于权威的学术杂志或权威出版社,例如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必须发表于CSSCI或SSCI检索的期刊;三是引用率要高,如果与你的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中有一篇文献的引用率上千甚至上万,这篇文献必须要看,因为很多研究都可能由它延伸出来的。我把不满足上述任何一个条件的文献称之为“三无文献”,最好不要参考这种文献。这种文献会直接拉低你的论文水平。
如果你在CSSCI或SSCI、SCI、EI等检索文献中找不到任何与主题相关或相近、相似的文献,那么我的忠告是放弃这个题目,重新选题。核心文献都不关心的研究问题,你去研究,你就把自己置于学术研究的边缘了。相关研究越少,你可参考、借鉴的文献就越少,做起来越难。相反,已有研究多,积累的经验就多,你可以学习或参考的经验就多,做起来越容易。
如果你的学位论文想做成实证研究,那么核心参考文献必然包括相关的实证研究类文献。近期看的几本开题报告,都计划做成实证研究,但是核心参考文献没有一篇实证研究类的文献。不知道别人如何做的研究,你如何开展你的研究呢?你怎么能比前人研究更加完善呢?
在检索文献之后,你起码要知道一个事情:在这个研究领域哪位学者发表的论文或著作最多。如果找不到,那么一定程度上来说,你找到的文献数量还不够!请继续检索文献!
第三步:阅读文献。
阅读文献是目前研究生的弱点,至少是很大一部分研究生的弱点。如何阅读文献是有技巧的。这些技巧在《如何写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中介绍了一些。这里专门介绍一下如何阅读文献。阅读要由精到粗,由慢到快。
阅读文献的目的是了解已有研究做了哪些工作,例如:回答了什么问题(problemsandquestions),如何解决问题(即研究方法),得到了什么结论。我让学生在读文献时做一个excel表格,把要得到的信息填到表格之中。哪些信息呢?文献题目、文献的出版信息(如出版社或杂志、年份等)、作者、理论基础、研究问题和研究疑问、样本、研究工具(问卷或量表等)、模型、统计方法、主要结论或核心观点、文献的贡献与不足。这些是读完一篇文献必须要知道的信息。
有些同学会问,这么多信息,怎么可能做到由精而粗,由慢到快?这就是很多老师都强调读经典文献的原因。大部分文献都是对经典文献的修修补补后完成的。找到一类文献的“老祖宗”,仔细研读,然后再读其他文献就会容易得多了。几年前,指导一个研究生做关于课程难度的研究。在国内,东北师大的史宁忠及其团队做了开创性研究,其后关于课程难度的研究几乎都由这篇研究衍生而来。把经典文献读透读懂,其他文献就很容易读了。
在读实证类研究文献时,很多研究生面临的困难是看不懂其中的研究方法。看不懂研究方法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很多学校开设的研究方法类课程讲了很多理论,缺少数据分析方法的内容。这主要是受师资条件的约束,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能像北师大教育学部那样能开设十门左右的研究方法类课程。我并不认为这是研究生读不懂研究方法部分内容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我非常痛恨的一个逻辑是:老师没教,所以我不会。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人类社会早已不复存在了!我细数自己在研究方法领域会做的东西:我能做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量化研究统计软件,我精通SPSS、STATA、AMOS、LISREL、HLM、M-plus、Gpower;为了不花钱使用质性数据分析软件,我还研发出用word分析质性数据的方法。除SPSS外(这是研究生期间胡咏梅老师开了两门课,共6个学分),其他的那些都要有老师教我才会的吗?不是,更多的是自己学来的。所以,研究生们看不懂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教师没教而在于学生不学。
另一个原因,也是主要原因,是研究生普遍轻视研究方法,更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研究方法。去年秋季学期,我给研究生开了《教育调查数据分析》,但是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在我的“高压”之下按时完成作业,但是这招来了诸多的抱怨,学生们认为这门课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我认为这门课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学。年6月,去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理工大学教育学院访问,那里的老师不会开设统计方法的课程,学生在做论文时需要使用统计方法,那么去自学。那里的一个博士用结构方程模型做的研究,私下问他们研究方法的课程,回答是自己去学,没有相应的课程。
现在网上关于研究方法的学习资源远比十年前要丰富的多,简直天壤之别。遇到不会的,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大量的资源,甚至还能找到教学视频。我们不需要学会所有的统计方法,至少要搞清楚、弄明白在与研究话题相关的文献中出现的研究方法就足够了。搞清楚、弄明白的标准就是自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做一个类似的研究,而且不会出错,还能恰当的解释统计结果。
一些研究生的问题在于自学能力有限。从今年年初到现在看了几个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暂且不说问卷题目设计存在的问题,在论文里统计工作是做了,有的还做了很多,但都做错了!
我甚至有了一个想法,专业硕士的毕业要求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另一种是只有学历证书。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允许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可以做专题研究、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案例分析等几种,目的就是降低专业硕士获得学位证书的难度。但是即便是降低难度和要求,也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做学位论文。甚至可以说,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普遍不具有极尽全力完成学位论文的精神。一个研究生跟我说,只要能毕业就行!他就本着这样的态度写毕业论文,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一些研究生本着全力以赴的精神尚且不一定能写出合格论文,更遑论一种合格就行的态度呢?
第四步:撰写文献综述。
阅读文献之后,就要开始写文献综述了。阅读文献是撰写文献综述的基础性工作。这个基础性工作没做好,文献综述也不可能做好。
写文献综述切忌像记账一般地把文献一一列出之后,再来个“综上所述”或“总的来说”。作为读者,不知道作者是如何“综”出来的结论,也不知道如何“总”结出来的观点。
很多研究方法课不讲如何做文献综述,学生也不会做。不会做,学啊!研究生怎么学呢?找篇硕士论文,人家怎么写,他就怎么写。这样做可以吗?可以!但是有个基本前提,人家写的文献综述得是好的。仿照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模仿个五六分像,还能写出个说得过去的文献综述。如果模仿的就是一个不怎么样的文献综述,能写出什么水平的文献综述就可想而知了。
昨天看一个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民办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基本前提是弄清楚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或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且看这个研究生的一段文献综述: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理解研究来看:唐玉光()认为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强调教师要经历一段发展历程,从不成熟走向相对成熟。其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是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包括了态度的转变和情谊的发展。叶澜、白益民()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专业成长或者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刘秀江、韩杰()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发展中的人,教师是学习者,教师是研究者。崔允漷()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刘捷()将教师专业发展定义为:“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杨天平()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个体成长的过程,将理论上的知识转变为现实的实践,在此过程中,融合了个人的情感、价值。
这段文献综述引用了6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而且不缺乏知名学者。问题是,看过这些文字后,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知是什么呢?从这些文字中,我是看不懂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更不知道这个研究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是什么。其实,这个研究生也没弄明白啥是教师专业发展,所以这个论文被我毙掉了!
有的研究生会感到困惑,在概念界定部分可以做文献综述吗?当然可以了!而且必须在分析已有概念、内涵、外延的基础,才可能有理有据的提出自己的概念。我们假设上面的例子中那个研究生对文献的理解和引用没有歪曲作者的原意。不妨我们一起逐条分析一下6个文献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
唐玉光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知识、技能、能力及情感态度发生了变化。这个概念是有缺陷的,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过程,更适合于描述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现实中,只有少部分教师是新手教师,而大部分教师是熟手教师。对于熟手教师来说,没有成熟,只有更加成熟、更加熟练。此外,唐玉光的概念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yelunwena.com/lwzy/42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