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犹如现代版的《送东阳马生序》。
4月18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披露了这篇论文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是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据媒体报道,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后,黄国平已赴腾讯就职,担任高级研究员。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的世界本无光,他把自己活成了光。看前面他对自己经历的描述,更多的是感慨与钦佩。看到最后那几句“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
我记得二十年多前上专业课时候,一位老师和我们讲过:计算机是中国普通家庭最好的专业。因为它最公平,最纯净,不论出身。是普通人阶级上升最好的选择。
二十年过去了,这句话仍然适用。这篇致谢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勇气,一定是因为他现在也看到了光明,看到了自己前20年来的努力有了回报。也希望在中国知识分子的阶级流通通道永不关闭,让寒门不出贵子和读书无用论的论调,永远消亡。
在写《史记》的时候,司马迁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对悲剧英雄的扼腕叹息,对历史的深刻洞见和思考都融入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中去了。在他笔下,项羽、蔺相如、李广、荆轲的故事读来是那么的荡气回肠,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它让人的心老是揪着,为古人担忧,为古人欣喜,为古人流泪。所谓击节叫好,拍股叹息,就跟听评书似的。好的史学著作同时也可以是文学作品。这样倾注了感情的文字才有生命力,才能做到千载以降,至今读来,仍是那么让人感动,让人深思,让人“放心”不下。
老师曾经对我说过,做研究一定要能吃苦,因为做有文字的学问容易,做有生命的学问难。你看那些能留下传世作品的大家,无一不是历经磨难,饱受煎熬才能做出真学问的。等到我自己老了时,我才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也更能体会到中科院自动化所这位前辈的不易。
在我读过的博士论文致谢(后记)中,有文字平实,细数读博期间的家长里短的;有语蘸深情,感恩父母师友,爱人孩子的;也有回首往事,致敬青春岁月的。这些文字有长有短,有详有略,有粗有细,不同的是经历各异,相同的是情感如一。我甚至觉得可以把一定样本量的论文致谢收集起来写篇论文研究一番,那一定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又有意思的研究。
一个人的文字中藏着他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吃过的苦,每一个藏在文字背后的灵魂,都是在用笔丈量人生。科研路上,我们经历过,我们感动过,我们彷徨过,我们辉煌过。要知道,纸面上印刻着的铅字,每一个字都是我们活过、爱过、努力奋斗过的痕迹。过去虽已过去,但必将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照亮你的独一无二的美丽人生。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总有人生于困顿,别无选择,却成为炬火,成为自己的光。虽然我做不到,但是心向往之。想到鲁迅先生的那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希望苦难终会过去,一切总有出头之日。
我自蹉跎,唯愿守护那些本是稀松平常之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iyelunwena.com/lwjc/41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