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李邦河,中国科学院院士。年7月7日生于乐清仙溪北閤村的农民家庭。年、年、年分别就读于仙溪小学、雁荡中学、温岭县中。年秋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工作至今。年破格提升为副研究员。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批为博士生导师。年升任研究员。曾获第二届陈省身数学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已在微分拓扑、低维拓扑、广义函数、非标准分析和微分方程等数学领域发表论文近90篇,出书两部。
李邦河院士近照
作者|方荣权
在中国科学院现任的名院士中,乐清籍院士共有3人,他们是李邦河、杨焕明、郑晓静。其中李邦河最年长,生于年7月,也是他们中最早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于年,现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同行高度评价李邦河的出色工作,称赞李邦河的工作全部是当今感兴趣的重要问题,不少人曾研究过这些问题,但没有一个比他更有力和彻底。他是流形或流形的浸入和分类这一领域的一位世界领导人。他从事拓扑学研究,在基础数学的若干个表面上看来没有多大联系的领域,如微分拓扑、低维拓扑、非标准分析、广义函数、偏微分子方程、生物数学等,均有较大的贡献。他品质端正,学风严谨,努力探索数学的统一性,在几个领域都有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要贡献,他在带标架的流形和法协边群方面也做出许多很好的工作。《中国科学院数学四十年》已将他的这一工作编入其内。国际上有20多篇论文或著作引用了他微分拓扑方面的文章达40多次。李邦河院士说,他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是他18岁之前,家乡那悠久的历史、优美的风景、优良的教育熏陶冶养的。
北閤古村摄影李震东
清清仙溪摄影章如林
古村里度过快乐的童年
李邦河的老家在乐清市仙溪镇北閤村,这是北雁荡山脉后园的一个宽广谷地。它枕山、环水、面屏,一条古驿道连接温州和台州,是古代乐清北部商贸重镇。北閤村坐北向南,清清仙溪绕过村前缓缓流入乐清湾。仙溪上游是福溪,有仙人桥、仙人洞和仙姑洞等景点,颇具仙风道骨。溪流两岸,有良田数百亩,是耕读传家的典范,村里以李姓为望,李姓始祖李纯忠是唐昭宗第十五子靖王之后,初居温州茶山,后周游雁荡山,见北閤村适于隐耕,便于明朝初年迁徒入居,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在年前,李姓大户就联合邻近乡绅,在当地创立双溪书院,与温州的中山书院、乐成的梅溪书院成鼎足之势。北閤的李振镳曾在清末中武进士,而离北閤村五里之路的南閤村,则出过明英宗时的礼部侍郎,后赐尚书的章纶。北閤村钦旌孝子、贞节石牌坊与南閤村的五座木牌楼,均由明清两代皇帝所赐建,至今屹立,诉说着历史,传递着昨天的文明。
北閤贞节坊摄影李震东
村里以溪卵石铺路,以溪卵石砌墙,一条古水圳绕村而转,圳上有60多条石条桥,呈现出“明圳粼粼门前过,暗圳潺潺堂下流”的景象。临水造宅,山欢水笑。几十条小巷辅射全村,外通大街内通门庭,众多的大宅院保持着明清风格,环境清幽,花气袭人。村内叙伦堂、宝善堂、宝亲堂等大院端庄肃穆,古雅威严。院内“孝思纯笃”、“品行端方”、“君异清风”、“大年式殻”等扁牌,闪耀着祖上的书香遗风,显示着这里是尊礼重义的门庭。
李邦河出生时,父亲51岁,母亲39岁,家里虽然租地耕种,可有了自己的耕牛,生活条件在当地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家里有三个姐姐,两个哥哥。父亲勤劳正直,虽目不识丁,却非常能干,母亲在操持家务方面也是一把好手。父亲老年添子,尤其喜欢他,他的童年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
李邦河院士在故居前留影(李香飞提供)
村里的李氏宗祠颇具楷模,里面的古戏台风貌依旧,温州市越剧团曾在这里演过《劈山救母》。祠内设有初级小学。年春天,只有四岁半的李邦河,在父母的安排下,就到祠堂里去上学,说是去“坐坐稳”,就像现在的幼儿园大班。后来在北閤关庙里开设了双閤小学,李邦河即到那里上学,在该升三年级的时候,他的父母怕他年纪太小,让他再上一次二年级,这样他的小学就上了七年。
原双閤小学摄影文武雅人
李邦河院士(后排左三)小学毕业照(牟湘波提供)
双閤小学师资齐全,老师水平普遍较高。但李邦河说自己当时还不懂得用功,成绩不稳定。特别是在五年级时算术也一般,不过也常有一些科目考第一,受到铅笔和纸等物质奖励。到了高年级时,两位老师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陈传琼老师的算术课,讲得深入浅出,能完全吸引他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使他觉得学算术既有趣又轻松。从此以后,数学便成为李邦河的一个强项。李邦河说自己也喜欢文科,小学的杨孔丙老师教历史和地理,常常穿插历史故事和风土人情,他很爱听,也学得很好。课余时间他也很爱好看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岳飞传》、《七剑十三侠》、《彭公案》等等,凡是能找到的无所不看。小学同学中也有一位跟他一样有同样的爱好,两人碰在一起,常常谈论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非常开心。遇到下雨天,上学的或不上学的小朋友们,常来到他家聚在一起听他说书上的故事,虽然讲得不够生动,但小朋友们仍听得津津有味。小时候的这一爱好,催导着李邦河对祖国历史持久的热爱,更引发了他后来研读《三国志》、《宋史》等正史的热情。李邦河院士认为:人文的修养令人潇洒、飘逸,增加生活乐趣,对科研来说后劲更足。
仙溪中学前身双溪书院文昌阁(图片来源于仙溪中学校庆纪念册)
李邦河院士(左三)携夫人(左四)及亲属访问仙溪中学(李香飞提供)
考上大学时才恨中学读书少
年1月,李邦河小学毕业了,当时正是学制从春季入学改为秋季入学,因而就在家劳动半年。那时,除了上山放牛,还担负起了砍柴的任务,不仅在就近的山上砍,还要到远处险峻的乌龙坑上去挑高质量的硬木柴禾砍。半年时间里,有几样农活也学得上手了。这时压根儿就没想过还要去上学。
有一天,突然从深山里下来章人彩等二、三位小学同学,叫他一起去考雁荡中学。于是李邦河就跟他们一起到了离家十五多里的大荆镇上去应考,居然一考而中。
当时乐清县只有两所初中,另一所在百里外的县城,他幸运的是考到了离家不远的雁荡中学,同学中还有不少是从百里之外的县城来的。或许因为学校少,老师一个个都很有水平。读初一时,他仍象在小学时一样不懂得用功,课堂上有时会做小动作,课后常贪玩。初二时,逐渐懂事,做到课后有复习,考前总复习,于是学业大进。初三时的班主任郑圣道老师出身浙江大学,几何教得生动、清晰。他组织了全年四个班的两次数学竞赛,李邦河均获第一名。李邦河注重全面发展,语文学得也很好。他的作文,受到盛笃周老师的表扬,大受鼓舞,在一次全年级的作文竞赛中,他和另一班的谢作为同学获一等奖。别班的同学有时在路上也拉住李邦河一起讨论数学题目。李邦河从此学会了把数学图形装在脑海中,躺在床上也不停思考。
李邦河院士看望中学老师郑圣道(李香飞提供)
到初三时,学校从大荆镇搬到了风景秀丽的雁荡山核心区,校园在灵峰和灵岩之间,住宿借居净名寺。周边美不胜收的风景,不仅提供了理想的求学环境,也激发了他学诗的兴趣。李邦河至今还记得自己当年曾写了一首歌咏燕尾瀑的小诗,其中“仙宫罗带拨云落”这一句,仍记在心中,盛笃周老师非常赏识,还推荐到校黑板报上刊登。
初中毕业前夕,邻县的温岭中学派人来雁荡中学招考高中生。由于李邦河的家乡到温岭县城更近,更方便,只有八十华里,而到乐清县城却有一百二十多华里,还要翻过几座山,跨过一条江,语言上更与温岭方言相通。于是他和另外六个同学一起便被温岭中学录取。
读高中时,正逢反右后讲政治挂帅。在那个大跃进的时代,高中学生也要到农村去参加劳动,还要去参加炼铁和办盐酸厂。班主任李传炼老师多才多艺,劳动之余,指导学生开展文娱活动。他指导李邦河在话剧、越剧和活报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在校内外多次组织演出。虽然受政治运动冲击,但老师们对学生功课还是抓得很紧的。当时户公认的说法是,只要认真跟陈高德老师、梁景龙老师上复习课,高考数学、化学一定能拿高分。由于当时的政治气氛,老师们普遍不能公开太强调学习。李邦河说自己就在教室里贴大字报,说语文课里古文太少。语文老师只是无奈而善意地批评他说他有“复古思想”。唯有带着右派帽子的李荣惠老师表现例外,他在学校组织开展了两次俄语比赛,第一次李邦河拿了第二名,李老师热忱鼓励他下一次拿第一名,后来果然如愿。
在等待高考后发榜的日子里,李邦河的心已飞向了大学,也飞向了科学,这时他写下了一首情感真挚的山诗:懒读恨少时,壮志凌运迟,倍当挥鞭急,马当雷电驰!抒发了一个懵懂少年走向成熟的英勇气概。
大志改河山勇攀千仞峰
年,李邦河以优异成绩从温岭中学高中毕业,第一志愿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当收到大学通知书后,他立即从家里赶到温岭中学办理有关手续并高兴返回,创造了一天步行多里路的生平最高记录。
初入大学时,政治气氛仍很浓,不是下工厂就是下乡村。年11月,李邦河到京郊通县劳动,看到一马平川的北国风光,与家乡雁荡山的峰立云霄,溪流谷间,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油然而生对家乡人和物的怀念之情,写下了一首诗歌,寄给初中好友郑景横:大志改河山,学法走南北,三年水奔腾,万里江阻拦。共赏山水高,独览天地宽。何时复同游,笑风动灵岩?既展示了青年大学生的豪迈壮志,也表达了对家乡和亲朋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原乐清市政协主席廖立清(右二)陪同李邦河院士夫妇(左二左三)走访家乡山村(李香飞提供)
李邦河的大学生活虽然继续遇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还是很幸运的。那时华罗庚院士教他们复变函数,吴文俊院士是他们班级的主讲老师,从微积分、微分几何教到代数几何。置身于与一流数学家面对面的殿堂,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力求学深学透。在一、二年级之间的暑假,他们几个同学便开始自学那汤松的《突变函数论》。后来殷涌泉老师给他们开了突变函数论的课,还鼓励他向同学们讲解一个定理的简单证明。毕业前夕,李邦河写了《浅谈学数学》在校内刊物分期连载。文革前夕,由于政治运动的冲击,已使部分同学不愿写毕业论文,但李邦河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坚持写了微分拓朴方面的论文。
年,李邦河从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数学所,马上被派往安徽搞“四清”工作近一年时间。回到所里时,“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科学研究已不能公开搞像比他大10来岁的陈景润这样已在攻难题的人,也只能偷偷地搞。而像他这样大学刚毕业,尚未真正进入研究阵地的青年人,就几乎都把人生中搞研究的黄金时间浪费在政治斗争或盲目逍遥中了。可是这时的李邦河也不同流合污,而是精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通读了《毛泽东选集》全四卷,他信服《实践论》,且觉得这是对自己一生有良性影响的一件事,并以此为哲学指南,分析数学的历史及可能的发展方向。因为文革中没有科研任务和方向,李邦河就在暗中悄悄地自学起中医学的有关理论,下了一番苦功夫,掌握了阴阳表里、热与寒、虚与实等中医理论知识,为日后给同事治病和自己养生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李邦河与数学家杨乐、张广厚同一个研究所,但比他们年轻五六岁。他的研究领域较多,似乎杂乱无章,但贯彻在“杂乱”中的却是一个始终如一的追求:学习和探索有助于突破牛顿—莱伯尼兹微积分时代的新概念和新方法。
年9月,美籍华人钟开来教授在数学所报告,用概率论求调和函数边界值问题的解,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认为这是与经典的微积分完全不同的新概念,于是就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专攻概率论。概后又觉得广义函数是对微积分的一个突破,又学习了广义函数论,并以极大的热情去掌握非标准分析。上世纪80年代的唐纳松理论把物理中规范场的概念用于四维拓扑,90年代物理学家维滕关于三维流形的不变量,还有维滕和另一个物理学家赛贝格关于四维流形的不变量,都体现了近代物理思想给数学带来的新观念,于是他又在这些方向上适时投身研究。
李邦河院士出席院士授奖仪式(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邦河独立或与人合作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是我国微分拓扑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他把维特尼(Whitney)奠基微分拓扑的两条基本定路之一推广成从n维到2n-1维流形的映射同伦类中浸入的存在定理。彻底解决了n维流形到2n-2维欧氏空间的浸入分类这一经若干名家攻而未克的问题。否定了俄国科学院院士奥列尼克关于间断线条数可数的论断;完全回答了美国科学院院士拉克斯和格利姆关于通有性和分片解析性的三个猜想等等。他还是我国非标准分析和广义函数的主要研究者。他解决了单个守恒律解(激波)的定性研究中最基本问题。年李邦河荣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二等奖,年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年荣获第二届陈省身数学奖,年被授予中国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年荣获第9届华罗庚数学奖,年荣获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
政协献忧言爱才当伯乐
李邦河院士是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第三次会议的科技界联组讨论会上,他作了题为《“研而优则仕”危害创新极大》的大会书面发言,被媒体人称之为“李邦河之忧”。他从“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谈起,层层剖析关于“钱学森之间”的详细材料,并深入联系实际,就“研而优则仕”或者说“一冒尖就当官”的现象,分析了其弊端及危害性,引起了舆论界的北京哪所医院治白癜风好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slingdong.com/lwtm/38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