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石油丰碑
——纪念大祖父孙健初先生
今年8月18日,是玉门油田开发建设80周年纪念日,也是大祖父孙健初先生诞辰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更加怀念先辈们为我国石油工业所作的突出贡献,因为他们创造了我国三个第一:他是中国第一位跨越祁连山的地质学家;他们探明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他们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石油地质人才。大祖父虽在世55年,但给我们留下的爱国、献身、探索、创新等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代石油人砥砺前行。
心系国家,献身地质
孙健初,字子乾。年8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县白堽乡后孙密城村。年9月考取山西大学采矿系预科班,两年后入本科。大学时期大祖父付出了超过常人的刻苦与努力,成为了学业上的优等生,顺利获得了“公费自助”项目。他的刻苦精神和对地质专业的钻研,得到了瑞典籍教授新常富的赏识。这位瑞典籍教授久居中国,热爱中国文化,提倡“实业救国”,大祖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坚定了他“以纯正科学来救国”的理想。
大学毕业之际,赴山西五台山实地考察,在掌握了大量实地调查的资料后,他开始潜心分析研究,写就首篇学术论文《山西太古界地层之研究》,并且在国内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更重要的是这篇论文对中国地质界非常有价值,数次对国外的学术权威提出了质疑,这对提振中国地质人的信心,也有很大帮助。这篇论文不仅让他崭露头角,还帮助他叩开了中国地质调查所的大门,年应招进入中国地质调查所。
在中国地质调查所,大祖父孙健初参加和主持了一系列地质调查活动。从年到年,当地治安情况十分恶劣,冒着生命危险,先后三次去绥远大青山、察哈尔一带调查,发现20多处煤矿和一些石棉、水晶、石墨矿;两次去辽宁、吉林,勘查煤矿、金矿;又去安徽、河南调查铁矿、煤矿。长期地质调查的实践中,他先后写出《绥远及察哈尔西南部地质志》等20多篇论文和报告,得到了地质界权威人士的好评。
由于对地质调查和社会生活的广泛接触,“科学救国”的思想激发了他对“地质与人生”的思考。年,他和同事侯德封进行了历时5个月的黄河上游地质调查,撰写了《南山及黄河上游之地层》、《黄河上游之地质与人生》等论文,专门探讨“地质之层序及其经济意义”,体现了他们爱国、爱家、爱人民的情怀,并且还具有经济指导作用,就是在今天,对于保护环境、发展经济方面也有指导意义。
矢志不渝,开发玉门
年初,受中国地质调查所委派,大祖父负责青海、甘肃、宁夏地区的地质调查。通过这次调查经历,他有了一个更加宏大的目标:横跨祁连山。因为一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尚未有一位中国地质学者横穿祁连山脉。于是在他心中坚定了一条信念:巍巍祁连,万宝之山,中国地质学者的身影决不能缺席。因为已经进入冬季,经过简短准备,只带了一名同事,马上向祁连山进发。两个多月的跋涉,忍受住千辛万苦,横跨祁连山,征服了祁连最高峰,给世人昭示:中国人开始认识这个“万宝之山”了。期间,他们绘制地图,采集标本,观察地层情况。他们完成的文章,成为了研究祁连山地质的重要文献,被评价为最可靠、权威的资料。这次的壮举更加坚定了他考察西北、开发玉门和实业报国的志向。
在祁连山的北麓、石油河上游东岸边,有一座小庙,就是后来闻名中外的老君庙。根据玉门附近有油苗的论断,大祖父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前往这里勘察。在年前往玉门受阻后,年12月23日,他再次向老君庙进发。当时,寒风刺骨,沙石弥漫,道路艰险,但这并没有挡住他的脚步。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他冒着民族冲突带来的危险,在骆驼背上度过半年野外艰苦生活,终于查清了玉门油矿的生油层、储油层和地质构造状况,并发现、选准老君庙为试探点,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开发玉门油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3月上旬,他们运来第一台钻机。8月11日,探得第一个油层,当天产油10吨。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按他拟定的钻探计划,逐步扩大勘查后,相继有3口井日产量高达余吨,完全证实了玉门油田是一个储量丰富、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田。这期间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但是像大祖父这一辈人,他们从来都是把别人视为艰难的辛苦留给自己,既反映了一种精神情怀,更是他们的个人自信,一种不需要别人称赞的自信,中国地质界的前辈们,正是以这种自信,留给中国地质界的力量比青山还雄伟,比戈壁还辽阔。
此后,大祖父孙健初全力从事石油地质工作。解放初期,我国石油工业基础薄弱,当时玉门油矿是全国最大的油田。建国后,国防建设、经济恢复急需石油。中央燃料工业部决定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业会议,孙健初任会议主席。他深感责任重大,夜以继日地制定勘探计划。会后,他根据中央领导朱德、李立三等同志的讲话精神及各方面的专家意见,编制了全国石油勘探方案,确定了集中力量开发西北石油资源的勘探方针。年8月,他被周恩来总理任命为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11月,被毛泽东主席任命为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关爱后人,培育英才
大祖父非常关爱年轻人的学习和成长,希望年轻的石油地质勘探人员,尽快掌握先进的石油地质研究经验,更好服务祖国的石油工业建设。为此,他大力提倡年轻人学习石油地质勘探开发业务,鼓励年轻人多阅读石油地质著作和刊物。他自己毫无保留地将所掌握的知识,用各种方式向年轻人传授。更多时候,是孙健初自己现身说法,结合野外调查实际,给年轻人讲课。有时讲他在美国学习的心得体会,有时将大家的野外地质调查报告拿出来,组织宣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时又将勘探处的地质工作者和地质调查所的同行聚集在一起,开展讨论,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得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进步很快。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田在艺,在回忆孙健初时说:“在我一生从事石油地质工作的道路上,孙先生永远是我的好老师,是我学习的楷模。”
正是在大祖父的严格要求和人格感化下,当时在老君庙地质室以及兰州勘探处的地质人员,个个都养成了爱看书、爱学习、专心学术的好习惯,成为了中国石油地质界的专家。大庆会战的8位工程师有7位来自玉门油矿。海峡对面,以高雄石化企业为支柱,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度经济起飞,这座支柱的奠基者们均是老君庙走出来的玉门油矿人。著名诗人李季曾经赋诗: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年,石油部在玉门油矿建成“孙健初同志纪念碑”;年落成的兰州科学宫,孙健初与其他3位科学家的古铜色塑像耸立在迎门大厅;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先后为孙健初塑像;中国地质博物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分别永久收藏濮阳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穆伟设计创作的《健初探油》、《戈壁寻梦》铜质雕像。以纪念为我国石油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代地质巨匠——孙健初,他的献身精神及卓越成就,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
孙明学
作者:孙明学,系孙健初先生的侄孙,现为中原油田房地产管理中心副经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iyelunwena.com/lwtm/42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