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坪岗村脱贫户陈宏谦和儿子在田间干农活。南方日报记者石磊摄
8月5日,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坪岗村村民陈宏谦的家中格外热闹,儿子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村委会和保险公司送来元教育金。“我看病、盖房子、小孩上学,都得到了政府、村里和保险的帮助。”这位曾罹患癌症的脱贫户笑中带泪,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盼头。
在广东,越织越密的保险保障网,让许多像陈宏谦一样身处逆境的基层百姓有了坚实的依靠。为了助力搭建“弱有所扶”“民有所靠”的社会保障体系,近几年来,广东引导人身保险机构聚焦乡村振兴、灵活就业等新需求和新变化,将服务的触角延伸、下沉,探索推出了一系列灵活、普惠的保障产品和服务模式,让普通老百姓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南方日报记者张艳
加固“四道防线”
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回忆起今年初母亲的生病与离世,南雄市界址镇大坊村的刘胜(化名)仍难掩悲痛。因消化道穿孔感染引发了脓毒性休克,他的母亲经历了住院治疗,最后仍撒手而去。高达13.71万元的治疗费是这个脱贫户家庭2年的收入总和。万幸的是,保险赔完后总开销仅.54元,避免了一场人财两空的悲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大病保险支付了11.52万,这部分是社保统筹,在出院时直接结算,病人自付约2.19万,通过我们提供的‘防返贫保险’再报销了.77元,总报销率高达96%。”中国人寿韶关分公司南雄支公司副经理高俊华拿出几张理赔资料,拆出了四份保险。
在广东银保监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刘云海看来,这正是广东为农村低收入人群构筑的四道防线,“在夯实基本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这三重保障的基础上,再通过创新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加固第四道防线。”
广东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长效机制让经济困难的农村居民“病有所医”。年7月,省医保局、省财政厅、广东银保监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广东省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以大病保险为切入点,针对性提升城乡居民尤其是困难群体医疗保障力度。
“我们推动各地市大幅降低了大病保险的起付线,降到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梅州为例,起付线为元,超过这个金额就可以获得大病保险的‘二次报销’。”刘云海表示,针对脱贫户等困难群体,则进一步倾斜保障力度,政策范围内的支付比例提高到60%。仅年上半年,广东大病保险共覆盖建档立卡脱贫人口.7万人,赔付万元。
与此同时,在广东银保监局的引导下,人身险机构纷纷下沉,一批“保费低、覆盖全、投保简、理赔易”的乡村振兴特色产品,不断筑牢“第四道防线”:有为全省50万农村妇女提供乳腺癌、宫颈癌救助的“两癌险”、有覆盖90万农村低收入居民的小额人身风险保障……其中,最为村民所熟悉的,则是让陈宏谦、刘胜都受益的“防返贫救助责任保险”。
它涵盖医疗、教育、住房、传染病救助、意外残疾、身故等全方位的风险保障,保障所有建档立卡的脱贫人员、五保户等农村居民。“在韶关,防返贫保险覆盖了2.93万脱贫户,仅今年上半年,便为人次从源头上织密了防返贫的‘保障网’。”韶关银保监分局党委书记、局长苏华介绍。
扶持灵活就业
加大对新市民保障力度
将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如潮水般涌入的灵活就业人员,点燃了一座座城市的人间烟火。然而,户籍问题、劳动关系……它们就像无形的藩篱,横亘在这群新市民与当地的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之间。
“干我们这行,风里来雨里去,苦点累点都不怕,就怕发生意外又没保障。”小容在广州做外卖骑手,准备“攒两年钱就回老家”。及时补充的保障让他改变了计划。“现在我不仅有了社保,公司也帮我买了商业保险,收入稳定、工作自由,我更加安心,也更愿意留在广州做一名骑手。”
在广东,像小容这样的新市民超过万,他们正成为广东保险保障网上重点“加固”的对象。
记者发现,针对“快递小哥”,有覆盖意外、医疗、津贴等的“邮侠e路保”等专属意外保险产品提供保障;针对家政人员,广州在全国首创了家政服务综合保险,政府补贴50%保费;针对建筑工人,由建设单位投保的系列建筑工程保险充当“安全垫”……一个又一个职业专属保险,让各行各业的新市民无后顾之忧。而在肇庆、珠海等城市,人保健康等商业机构配合政府经办职业伤害保障,更是提升了保障理赔的质效。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彭浩然看来,这正是广东的优势,通过政府引导保险行业充分参与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一系列普惠产品补位,为广大新市民提供医疗、住房、养老等全方位的依靠。
遍布广东21个地市的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率先打破户籍的壁垒,让新市民能够轻松为健康添一份保障;佛山顺德在全国首创了“政府+保险+科技+服务”出租屋安全管理新模式,为每间出租屋的承租人提供万元的伤亡及医疗保障;广东银保监局辖区内7家公司推出8款专属养老保险,其灵活缴费的方式,让灵活就业人群养老更有保障。
一组数据能反映广东新市民安全感提升的由来:年上半年,“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及网约车、外卖配送、即时递送行业的37.6万名新业态从业人员获得健康、意外风险保障累计超过亿元,人均风险保障超过45万元;全省以个人身份参保养老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达.56万人。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7月18日,广东9部门共同发布“广东版”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提出20条针对性政策措施,解决新市民的重点需求。刘云海表示,接下来,将协助做好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同时推动商业保险与新业态从业人员基本医疗、养老、职业伤害保障等政策有效衔接。
用活保险支点
打开民生保障新天地
无论是大美乡村,还是活力都市,要做好民生保障这道“必答题”,都要下基层,察民情。在广东,不断扩面、下沉的保险业正以保障为支点,撬动各类便民、利民的“保险+服务”资源,以“多面帮手”的角色活跃在普通百姓身边。
“阿姨,你爸爸生病报销的钱7个工作日到账,到时记得查收一下。”在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狮岭村村委会,来自招商仁和人寿佛山分公司的保险专员闲不下来。自年启动村民险合作医疗项目,他便多了一项工作——每周四到村里提供报销的驻点服务。为了帮一位独居老人打印缺失的病历和清单,他在2天内跑了广州、佛山的6家医院。“5年来,没出现过一单投诉,满意率%。”他自豪地说道。
以保障为桥,为脱贫乡村的医疗服务连接科技力量。在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70多位村医正在上一堂别开生面的培训课。“村医进行随访服务时,都是提着一大袋纸质材料满村跑,还需要手写记录,现在我们教他们使用这款移动软件,可以提升整个村的公共卫生、健康档案管理等随访工作效率。”平安健康的李哲向记者介绍。
用服务为民排忧解难。今年1月,当心急如焚的朱女士带着保单来到营业网点办理退保时,引起了新华保险广东分公司客户服务专员李瑞英的注意。得知朱女士因经营的店铺面临资金短缺,又缺乏抵押物难获得银行贷款,只好退保换现金流,李瑞英转而帮助她办理了这笔保单的质押贷款,贷款资金当天到账,还获得6个月的免息和暂缓还本金,“既有了周转资金,又没失去保障,真是一举两得。”朱女士感谢道。
多样化的民生需求,也为保险业打开一片新天地。“既是医疗、护理等基本保障的经办者或服务提供者,又是以医疗、护理保险为主线、融合医养护等服务的补充保障提供者,还是经济发展的助力者,关乎民生保障体系的经济基础。”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锁凌燕看来,保险业已是民生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力量,她期待广东保险业在增强百姓幸福感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yelunwena.com/lwzy/43771.html